资源描述:
《新理念新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理念新课堂 课堂是学校中最平常、最常见的,也是最细小的细胞,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的学习时光也大多在课堂上度过,正是这种平常使得我们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课堂,忽视对课堂内涵的深刻挖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悄悄向我们走来之时,回头检视课堂中的师生活动,用新的理念与认识反思课堂,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着眼点来透视课堂,我认为今天的课堂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中为教师确立的这一职责和角色,一直支配着教师的行为。许多教师至今在课堂
2、上仍尽职尽责地扮演着这一角色,但在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这一角色却显得不合时宜。故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不仅是新课程强调的,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所”,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虽然也可获得知识,但这样掌握的知识难以牢固,也无法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会学习,更无法成为知识的创新者,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是盛装知识的容器。4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改变学生的存在
3、方式,使其从课堂的一位只接受不付出只索取不奉献的消费者转变为课堂的贡献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去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 第二、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更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作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训练以无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为代价,把学生头脑当作“暗箱”来支配。靠这种训练,学生的行为倒是可以达到标准一致,可以在做各式各样的练习题时达到一种“自动化”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渐渐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渐渐在
4、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渐渐在弱化,创新也离他们越来越远,他们就好像一只不会捉老鼠的猫,因失去自己的本能而失去精彩。 新课程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而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则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所以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作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而要认识到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和生命活力的个体,要想方设法做到“由学生走向知识”,而非“由知识走向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是生活,课程是经
5、验,只有那些让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课程。而教师要承认学生生活体验存在的差异,并借助于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服务。4 过去我们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只要教师表演到位就可以了。最高明的教师就是那些具有高超的教学表演艺术的教师。现在看来,若教师如同舞台上的演员一样一味地把自己的行为演示给别人看,把学生当作观众,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教学也就成了没有学生参与甚至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
6、而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教师表演水平再高,艺术表现能力在强,也只能说明教师自身的“塑造角色”的能力与水平,却无法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板书是否整洁,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评价时关注得更多地在于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与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效。 第四、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操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发展的空间。 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变动不居的,同时课堂情景也是极其复杂的,所以即使教师的课准备得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
7、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课堂总是处于变化状态的,正如古希腊的哲学家所讲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心态在变化,知识经验的积累在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应学生而动,随学生而变,及时做出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如果教师用刻板的行为替代多样化的行为,用模式化的步骤操作课堂,创新则无从谈起。4 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学习热情的激发者,探索创新的引领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过程调节的指导者
8、;要创设民主交流的学习气氛,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学习,要优化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再创新中提高.因此智慧型教师也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