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59050
大小:5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对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张立梅大庆技师学院摘要:2014年,国务院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和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旨在发展校企合作促进大学生就业,设置更多的学徒制试点,推进现代化教育与就职就业紧密联系。本文阐释了新型学徒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新型学徒制的构建方式,以期为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相关职业类院校开展此类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作者简介:张立梅(1972-),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大学学历,讲师,研宂方向为教学方法研宂(计算机方而)学生就业研宂,大庆技师学院,黑龙江大庆163255
2、随着社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各职业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己经不能让学生获得过程化、整体化的相关职业技能。近年来,新型学徒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正在渐渐成为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关注的重点。新型学徒制主要是采用“市场为主,工学一体”的培养方式,以此来促进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深入合作,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技能和职业道德能力。1新型学徒制目前存在的问题第一,当前学徒制在实施过程屮,存在部分企业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的现象。公司企业作为推行新型学徒制中的重要环节,这方而出现合作积极性缺缺,就一定会影响到学徒制的推行效果XH。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出和投入的问题。企业生产时最注
3、重的是质量和效益,而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出现了不少受训学生流失的现象,企业因前期培训和岗中实习中己经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这样持续的学生流失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生产活动,造成企业培训成本难以产生相应回报,甚至是产生损失。第二,校企合作开展中学生尚位的学习质量普遍较低,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学习的层次上。过去企业大多采取集中培训授课,过后分配到岗由前辈职工传授的模式,缺少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培训。且培训的内容具冇随意性,完全由前辈职工制定,难以把握控制传授技能的效果和水平,学生只是简单地进行辅助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最终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无法保障,学校和企业也会蒙受
4、损失。第三,受训学生的合法权益容易失去保护。国家有相关政策规定实习学生享受工伤保险,然而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一政策。即使企业提供实习期间的津贴补助,很多也只是按照低于正常标准的工资水平来发放。实习学生对于工作的辨识能力也受社会经验限制,乂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常常会在这期间受到不公平待遇。2针对新型学徒制的构建的建议第一,建立起企业内部培训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尤其是人社部,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相关政策激励作用,加强专家指导、组织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门的自身优势,起到企业与院校之间的纽带连接作用,既为公司企业
5、的空缺职位找到合适的高素质人才,也能为院校应W毕业生联系企业寻找就业岗位,引导企业与院校根据实际技能技术和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耍一同制定培养的课程教材、培养方案以及考核测评体系等,进而推动校企合作融合发展。同时,人社部还可以尝试促成建立起企业内部培训教师资格的认证机制,通过人社部考核、学校参与、企业选拔等一系列方式,建立起企业可进行教学的优秀职工认证资源库,让这种“一带一,先帮后”的模式在实施时更加规范化,体现针对性,真正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具体实施时,人社部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偿,同时也可以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些优惠。企业内的优秀职工在被选入师傅资源库
6、后可以由政府和关部门出资,在待遇和津贴上得到一定补助。第二,坚持企业为主体,明确市场主导。人设部门推行学徒制之初就对企业公司的主体地位进行了明确。企业在制定学徒的培养内容、目标、考核办法以及相关岗位等方而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体优势m。这就可以使得新型学徒制发挥学校教育“高效、系统”的理论优势的同时,发挥传统模式中“面对面”学习传承的优势,使得工学融为一体,确保面向市场,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更加适应企业的现实需求,以此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力求解决实践与理论割裂、就业和学习脱节、学校教育与职业需求分离的现实困境。另外,可以对积极响应“新型学徒”制度
7、的有关企业给予财政政策上的补贴奖励,利用校内的实训中心、公共实训场地等资源,为企业进行培训分担压力,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综上所述,中国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形式将会更加侧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成熟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政府在法规和政策上给予各方支持和鼓励,促进企业和学校人冰在培养实训上的对接,平衡企业与学校学生的利益,鼓励企业、学校积极参与。只有不断对现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教育与现实相适宜,培养更多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1]王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探索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13(6):132
8、-133.[2]蔡春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宄[J].大舞台,2015,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