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4800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宫调源起略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宫调源起略述摘要:本文试从十二律的产生及其古代乐律的生律方法(三分损益法)方面,简述宫调的产生。关键词:宫调产生十二律生律方法“词,作为萌生于南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元明清而不衰的一种文学体裁”[1],又称曲子词、倚声、乐府、琴曲。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调其律;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所以说,词作为音乐文学,创作时必须要遵循“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原则。词与词不仅有词调之别,词调又有所属宫调之别。宫调是我国古代乐律的主要内容,历代对
2、宫调的考证、论述者颇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笔者略做梳理。我国的音乐起源很早,随着音乐的出现,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乐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录了黄帝命伶伦造律、伶伦便以竹管模仿凤的鸣叫创造了十二律之事。说明了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十二律。《国语·周语》中将十二律列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也常称“十二律吕”。“宫调”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宋人王灼的《碧鸡漫志》,其卷三谓:“同州乐工,翻河中黄幡绰谱,虽不载何宫调
3、,安知非《逍遥楼》楣上横书耶?”这是已知最早的对“宫调”这一称谓的记载。吴梅先生在《词学通论》里面这样记载:音者何?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也。律者何?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之十二律也。以七音乘十二律,则得八十四音。此八十四音,不名曰音,别名曰宫调。何谓宫调?以宫音乘十二律,名曰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乘十二律,名曰调。也就是说,“七音”(除去变宫、变徵,则为五音)决定曲子的相对音高,“十二律”决定了曲子的“绝对音高”。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无论五声音阶还是七声音阶,都从“宫
4、”声开始排列。通俗来讲,“宫”是一首曲子的始发律,又称“音主”。宫调一方面影响调高,另一方面影响调式。关于十二律的生成方法,最早见载于《管子·地员篇》的“三分损益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生律方法。这种生律方法的记载,不仅见于一家,秦朝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音律篇》这样记载: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又如汉代
5、司马迁的《史记·律书第三》中写道:“……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下面是十二律与五音、七音音阶的对应关系,以黄钟宫为例:司马迁的意思是取一定长度的弦或管,假设其长度为81(相对概念),定为“宫音”的音高。将其分成三段,“三分去一”即舍其三分之一,取其三分之二;反之,加其三分之一,成三分之四,即所谓“三分益一”。现在我们来推算一下,已知宫:81,徵:81×(3-1)/3=54,商:54×(3+1)/3=72,羽:72×(3-1)/3=48,角:48×
6、(3+1)/3=64。这就是所谓的“三分损益法”。春秋战国时期,不仅产生了十二律吕和七声音阶,而且在当时已经开始使用旋宫法了。《礼记·礼运篇》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即以十二律为体,五声、七声为用。十二律中的任何一律,都可以作宫音。因此,宫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种可能的方案,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在中国古代称为“旋相为宫法”。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或同。六律为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也称为六同,有林钟、仲吕、夹钟、大吕、应钟、南吕。《周礼·春官·典同》中说:“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之声,
7、以为乐器。”“宫声”确定之后,其余的六音(四音)也就都确定下来了。下面以黄钟宫、太簇宫、大吕宫为例。黄钟宫在上文已经论述,兹不赘述;如以大吕为宫,则夹钟为商,仲吕为角,夷则为徵,无射为羽;如以太簇为宫,则姑洗为商,蕤宾为角,南吕为徵,应钟为羽……余则类推。宫调理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跨越了文学和音乐两大领域。关于宫调理论的研究、见解、考证,更是百花齐放、灿若星辰,尚待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田玉琪.词调史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