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过劳死”

“治未病”与“过劳死”

ID:24230701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治未病”与“过劳死”  _第1页
“治未病”与“过劳死”  _第2页
“治未病”与“过劳死”  _第3页
“治未病”与“过劳死”  _第4页
资源描述:

《“治未病”与“过劳死”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治未病”与“过劳死”【摘要】  “过劳死”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职业病。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为中国“过劳死”的“优势”群体。长期的“五不一干”即“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睡不足,带病干”是形成过劳死的主观原因。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治未病”理念是防治“过劳死”的关键。【关键词】过劳;过劳死;未病;治未病  “过劳”一词最早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它属于精神病学的范畴,用来描述那些躯体、情绪、精神、人际关系、行为严重耗竭失常的病人。而临床医学上目前还没有“过劳死”的说法,一般认为“过劳死”是

2、长期慢性疲劳后诱发的猝死。它是现代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职业病。  “过劳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是“因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日本一直是过劳死的“重灾区”,据统计在日本每年至少有1万人过劳猝死,其中大多数是30~50岁的男性。在美国,被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的“过劳死”亦与艾滋病齐名,被视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敌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过劳死

3、”现象正慢慢逼近中国,而且逐渐呈现出向年轻化、低龄化蔓延的严重态势。经媒体报道和舆论传播的“过劳死”现象也日益增多。据《南方周末》2005-05-08报道:中国的精英群体普遍面临着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危机,抑郁、焦虑、失眠、强迫等症状与城市精英层的生存特质不谋而合。在近两年的时间里,甚至出现大量精英“过劳死”的案例。另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06至2006-01,我国发生过劳猝死比较著名的人士有单亮、王均瑶、萧亮中、焦连伟、高文焕、何勇、高秀敏、李朝阳、谢光富、孙德棣、任海华、丁艾梅、南民等13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仅22岁

4、,最大的也不过48岁。他们的过早离去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正成为“过劳死”的高发国家。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经调查研究发现,知识分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通员工为中国“过劳死”的“优势”群体〔1〕。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根源。其客观原因主要是经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社会压力增大和医疗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2〕,而长期的“五不一干”即“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睡不足,带病干”是形成过劳死的主观原因〔3〕。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用什么来拯救“过劳死”?除了规范竞争、提倡

5、合作、缓解社会压力、实现社会正义、立法干预、建立完善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将“过劳死”等职业相关疾病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治未病”理念。“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奠基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该学术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出了医学发展的一种至高境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记有:“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6、,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记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所论“未病”有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即第一状态;其二为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即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其三为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即第二状态。与之相对应的“治未病”也当包括三层含义〔4〕:一为未病先防,即未病者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养生之术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将病防发,即通过

7、治疗邪伏未发之“将病”状态,防止疾病的形成;三为既病防变,即对已发之病及早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波及其他脏腑。如果22岁的保送研究生单亮平素能适量运动、调摄精神情志、劳逸适度,就可能避免因过劳导致免疫力低下,进而诱发感染性化脓性脑膜炎而使他年轻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如果高文焕、何勇教授能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的话,就可能延长其生命,甚至避免癌症的发生。由此不难看出,“治未病”理论及其防病观对预防“过劳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从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来看,“不治已病治未病”和“上医医未病之病”的观点和认识又具

8、有相当的前瞻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如同人类利用最佳有效的预测与防范手段应对海啸、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一样,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塞、癌症等危害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还没有发生或病情没有恶化之前,采取必要的手段来避免最严重的后果发生。  生命何其珍贵,但又何其脆弱!“亡羊补牢”毕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未雨绸缪”才是上善之策。而健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