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扬州双博馆有感

观扬州双博馆有感

ID:24159152

大小:196.6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观扬州双博馆有感_第1页
观扬州双博馆有感_第2页
观扬州双博馆有感_第3页
资源描述:

《观扬州双博馆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观扬州双博馆有感会统1503魏葳对于扬州双博馆,有很多的印象,其中,最为深刻的是关于契丹的。契丹(公元907年~1125年)也称辽,大致区域在今天的东北和蒙古。契丹民族血缘复杂,民族心理健康豁达,积极吸取其他先进文化。因而其民族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种文化,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呈现出本民族的特色。传统的契丹民族以渔猎、游牧为生。动物是他们生存的重要来源,他们崇拜动物,崇拜自然。他们的艺术作品也往往表现马牛羊和壮丽威严的山川。如图一和图二:图一图二狩猎是契丹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3胡瓌的《还猎图》,画中每人携带一只鹰,由于太热,骑士们摘下了帽子,或背在背上,或别在腰间,

2、远方的背景则是荒漠寥廓的草原景色。图4胡瓌《卓歇图》描绘狩猎归来的情景,二位主人席地而座,男主人正捧杯喝酒,酒杯遮住了男主人一半脸庞,仆役或举盘跪进,或持壶斟酒,或弹奏箜篌,或拍手伴奏,或做舞容。淡淡的远山,静静的草原,起伏的丘陵,把人带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契丹文人胡瓌为代表的契丹文人采用焦点透视构图,用笔清劲、挺直舒展的铁线描,与汉唐中原画风一脉相承,同时独特的草原题材和对中原画法的创新,对后来的草原画派产生里重要影响。图三图四按契丹旧俗,父母死去后子女为父母哭泣是懦弱的表现。人死之后,将其尸体放在山上,经过三年风化干枯成白骨,然后收起来焚烧,这样的入葬

3、方式就是天葬,天葬无须构筑坟墓。契丹建国后,在汉文化重丧葬的习俗的影响下逐渐开始筑墓入殓的习俗。在契丹墓葬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骨灰真容偶和面具。真容人偶代表死者的肉体,在人偶的胸腹部放入火化后剩下的骨灰,然后入棺入葬,如图5。面具的造型常按死者生前形象制成,反映死者生前的面貌。如图6,面具为金制,五官俱全,表情丰富,细看之下,胡须和皱纹等细节都反映出来,面部丰满圆润,基本保留了契丹人的形象特征。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契丹游牧民族的特有文化。墓主人生前奢华,并希望将这样的生活带到阴间。图六图五契丹艺术的另一代表当属鸡冠壶。鸡冠壶源于契丹人储水和酒的皮囊,这种皮囊无论是骑射、迁徙还是战争都不易损

4、害,这种皮囊也伴随契丹人南征北战。但是契丹后来立国后,安定下来,其功利性变降低,而皮囊本身的所具有的形式美,就凸显出来了。陶瓷艺术传入后,契丹人用陶瓷表现古朴的皮囊鸡冠壶。如图七,鸡冠壶的栓带变成了单孔或双孔,就如同鸡的头冠一般,侧视壶身,形状酷似束紧的囊袋。随着时间的发展,鸡冠壶外壁的的形状变粗变鼓,使之进一步符合审美的要求。鸡冠壶也成为契丹民族的印记,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奇葩。图七契丹的艺术无疑是美的,就像中华的那些传统文化一样,需要我们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也应该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图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