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

ID:23958844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_第1页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_第2页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_第3页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_第4页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禽病实用中医临床辩证观(二)甘草—董晓峰探讨篇1.常见胃肠炎病原因及误区。(1)鸡体体质-冬季来临,温差骤降,雏鸡多稚阴稚阳之体,抗外界应激反应差,脏腑虽全,但不盛且衰,其体质内因为其一。(2)饲料原因-饲料配伍不当或者存放不当导致饲料,质量不稳定,影响整体饲料的吸收转化,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症状,其食物外因为其二。(3)饮水伤胃-天气寒冷,加之雏鸡虚弱之体,久饮寒凉之水,必然会引起脾胃虚寒,蠕动消化能力下降,其饮水外因为其三。(4)抗生素滥用-不论鸡苗有病与否,皆用抗生素,不考虑胃肠肝肾负担,久则机体慢性功能下降,此为其四。(5)

2、预防不及时,漏洞百出-古云“防患于未然”,说的是在疾病未发之前,注意根据机体状况,季节与区域常见病,提前预防;预防不是说单单要考虑环境,还要考虑日龄,体质与管理情况;保健尽量用副作用小的维生素,微生态制剂与药食同源的天然绿色中草药,此为其五。(6)治疗不合理,病因不明确。诊断不分虚实寒热,皆以为是炎症,具用抗生素抗菌,如是细菌性肠炎,当如是;但有的不是细菌病机,用抗生素,岂不是画蛇添足乎吗?美其名曰“防止继发感染”,可笑,原发病搞不清,而犯“假兼备而幸中,假和平而藏拙”之戒;此其六。(7)用药配伍不当-有的技术老师,但看说明书用,

3、不会灵活辨证,加以举一反三。但见健胃药,采食不升即用之,不分病位病机;但见止泻药,但见粪便稀薄即用,不分时机病情;效岂能高?中药西药全用,名其为中西药结合;实在不行加以微生态制剂,名为调节肠道;再不行加以生物制剂,名为速效。其药虽累加,药费增高,效果未见其实。悲哉!此其七。(8)用药方法及剂型选择不慎等。此是其八!(前剂型用法篇已经论述)2.禽病实用中医八纲三段诊疗法。表-半表半里-里;(前期-中期-后期)。西医学之传染三要素辩证—(1)(外因)传染源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等。(2)感染途径环境不良或者管理不善(诱因)。(3)(内因)

4、相对抵抗力不足。阴阳大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邪盛);病有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正虚)。寒证,虚证,里证,中下焦证及功能不及证等为阴;热证,实证,表证,上中焦证,功能亢奋者为阳;只是大概,但与临床灵活运用。三段提纲:一般禽类伤寒表证多有恶寒怕冷,扎堆取暖症候,兼以流清涕,清泪,打喷嚏,咳嗽,多是外感(伤寒论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如饮水多口渴,不恶寒者既是化热温病也(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里证阳多为实热口渴(伤寒论原文之阳明病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鸡冠赤红,咳喘

5、剧作,粪便或干或赤或臭;阴则多为精神萎菲,抚摸机体温度低凉,爪青冠白或紫,一派寒凉之象(伤寒论原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如是半里半表之间,(伤寒论原文-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当多显呕吐,弛张热型寒热往来,采食时间忽为早忽为晚等;表证时间长短:和机体体质有关,也和病邪强盛,用药对否有关(如体质强壮,抵抗邪于外,邪不易入内,表证多长,或者正胜邪出;如体质虚弱或寒证错用凉药,病邪易入里,可能就会出现表证时间多,或稍损即无而入里传变之证机。和西医谓病菌最强毒感染,不分强弱,一感即发,机理相似;弱毒不发病或

6、者不典型症状等;如是机体体质虚弱,弱毒亦可致病之所在)。临床误区—表证治疗的机会一般不宜发现或者管理者不注意,没有防治或者用药过早误治失之最佳时机为多。半表里证-其实在临床当中我们见到的还是中期病最多;因为我们看病的时候,可能已经得病有一段时间,或者治疗用药一段时间,现在表里同在或者寒热兼杂,继发并发较多。所以分清病位所在很是关键;中期病多复杂,外可以并太阳阳明二经,卫气两层;内可以合少阴太阴二经,营血两层;病进即可入里,病退即可出外,实是治病治枢纽,诊断之阶梯也!里症多为中后期,多是危证死证,即临床精神极度萎菲者,自然疾病死亡者

7、;如群体诊断,多是代表疾病发展之方向,预防未病之机;死亡之体已不可救,可救者,未病或病不致深者也;以死亡之体质解剖病变下药,必不可药;可药者,大群之症候也;大群症候为下药主方,一般寒化证多用四逆汤为主,兼以表寒加麻黄细辛;兼以气虚加以党参黄芪;热化证多以黄连阿胶汤之意(贵重阿胶在禽病一般不用),取温病-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之化裁之。3.中西医病证结合与互补。首先说明,中西医结合是一个老命题。早在清末民初西医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已有人尝试中医与西医结合,来发展世界医药学(如名医唐容川,张锡纯,陆渊雷,祝味菊等等)。但是由于中西医

8、学,属于辩证观点与思维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难道我们开始想法错了?还是本来就不可能的?我以为未必,只是我们对其结合互补时间认识与时间还太短,还没有找到其主要结合点而已。近些年来,还有人说“结合”名称叫法不对,应该叫做“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