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

ID:23658217

大小:5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1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2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3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4页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反思!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2003年10月这个

2、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

3、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

4、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

5、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

6、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

7、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

8、,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