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44977
大小:10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9
《高一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和立宪派的性质;武昌起义的爆发及成功原因;湖北军政府的成立。2.能力要求:(1)通过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武昌起义成功后复杂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潜伏的危机。3.情感目标:1911年,黄花岗之役、武昌起义浪涛波连,汇成激情澎湃的辛亥风云。经过庚子以来十年的千曲万折之后,历史在革命、改良、民变和清朝的自我挽救之间终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革命派以一往无前的气概推翻
2、了清王朝,革了数千年帝政之命。从而产生了中华民国。学习本节,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全过程,深入认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升华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武昌起义是重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本目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2.难点分析: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是难点。教师应从“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
3、、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预备立宪”是一个欺骗国人的大骗局。课时安排1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预备立宪”1.“预备立宪”的背景师:所谓“预备立宪”,其意是说,清政府要准备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本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发明、采用的一种统治形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君主的权力受到了议会和宪法的制约,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曾大力宣传这种主张,后来还兴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个运动却遭到清政府的无情镇压。时间仅仅过了几年,清政府为什么要主动地准备实行这种“限制”自身专制权力的统治
4、形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前面两节的内容,阅读课文,认识“预备立宪”出笼的背景)生:(回忆、阅读)师:(在师生共同回忆、阅读的基础上,简要说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在帝国主义加紧入侵,国内人民群众反抗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高涨,特别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多次反清起义,清王朝的统治处于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出笼的。2.“预备立宪”的过程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过程)生:(阅读、概括、回答)3.“预备立宪”的实质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什么?实质又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
5、文中慈禧太后接见大臣时的讲话、载泽考察归国后的奏折以及《钦定宪法大纲》等内容,进行思考)生:(阅读、思考)师:曾去日本、欧美考察宪政的载泽等人,归国后多次密奏清政府,建议“仿行宪政”。声称:实行君主立宪有三大好处:其一可保“皇位永固”;其二能使“外患渐轻”;其三做到“内乱可弥”。载泽的建议深受慈禧太后的赏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预备立宪”虽然可使“皇位永固”,也可暂时迷惑人心,但真的能使“外患渐轻”吗?生:(思考、回答问题)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是借“立宪”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使满族贵族继续专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
6、这一点从慈禧太后接见大臣的讲话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慈禧太后的话)生:(朗读)4.立宪派的反映师: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谕旨抛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什么反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立宪派”及其思想主张,并记忆主要代表人物)生:(阅读、记忆)师:康有为、张謇等人对此表示热烈欢迎。这些既反对革命,又不满意清王朝统治现状,要求改革的人,史称“立宪派”,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派。1911年,在他们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同学们想一想:既然责任内阁已经设立,我们为什么还要说“预备立宪”是一个大骗局呢?(引导学生从“预备”二
7、字的含义、目的和《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及内阁的人员组成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生:(思考)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强调)首先,清政府宣布立宪,并非立即实行。它是以“预备”为名,拖延时间直至不实行立宪。其次,实行“立宪”的目的在于使“皇位永固”、“内乱可弥”。再次,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来看,皇帝仍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人民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权利。最后,从内阁成员的组成来看,在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即占九人,其中皇族有七人,全部军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室。由此可见,所谓“预备立宪”,不过是清政府加强封建专制集权、强化满族贵族专权,消灭革命的一个阴谋而已。然而,随
8、着“预备立宪”骗局的日益暴露,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汉族官僚也日益出现离心倾向,清政府陷于空前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