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72983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6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那只是应试教育追求成绩的手段,已经完全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无法做到得心应手、举一反三。在多次实践中,笔者发现,只有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学方法。今年我再教“乘法分配律”时,就着力从“形式+内涵+拓展”的教学思路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策略一:联系生活,搭建知识雏形 以往教学“
2、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往往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a+b)×c=ac+bc。然而,学生在做作业时,碰到“(a+b)×c”这种刚学过的题目还会做,但碰到“ac+bc”这种要倒回到“(a+b)×c”的题目时就急得干瞪眼了。教师往往要再回过头来推导一遍“ac+bc=(a+b)×c”,费时费力不说,学生掌握的效果还不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今年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笔者改变了教科书上的内容,创设了以下情境:“百官小学四(1)班订秋季校服,上衣55元,裤子45元,买40套校服需要花多少钱?”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不仅解决了上述教学难题,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6 将上述内容出示以
3、后,不用我多费口舌引导,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列出了(55+45)×40和55×40+45×40两种算式。然后,我引导学生对两种算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把第一种算法概括为“配套买”,把第二种算法概括为“分开买”。同时,告诉学生这两种算法都可以解决上述买校服的问题,可以从“配套买”推出“分开买”,也可以从“分开买”推出“配套买”。由于买校服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特别利于学生理解,所以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互推的过程。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既可以从“(a+b)×c”到“ac+bc”,又可以从“ac+bc”到“(a+b)×c”的双向通道,避免了以往把乘法分配律左右两
4、边割裂开来教学的局限性。 在进行完两种计算方法的概括以后,为了让学生体验和验证规律,我不停地变换题目中校服的价格和套数,让男女生分别用“配套买”和“分开买”的方法算出答案,让学生体会到:当用“配套买”的方法简便时,男生算得比较快;而当用“分开买”的方法简便时,女生算得比较快。所以两种方法并不存在谁好谁不好,而是要靠我们根据条件来选择合理的算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直观地理解了“分”,又形象地领悟了“配”,体验到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掌握新知提供了生活原型,并通过这组算式的外显形式与动态变化,使学生在外形上得到了初步感知,为乘法分配律的构建、进一步深入认识乘法分
5、配律的本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以后一旦见到形如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就能立即再现例题教学中“分”与“配”6的情境,借此进行思考。即使规律暂时遗忘,仍然可以借助表象很快重新获得。 策略二:引领探究,加深内涵理解 或许有的老师认为,在上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推导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笔者以为,还未到火候。如果在此定论,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思维缺乏深刻性,影响学生在应用层面上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表而论,而应以内涵促发展,引导学生认清知识的本质。 在学生找到乘法分配律模型的关键时刻,教师应着力进行意义建构。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数形图进一步理解算理。
6、如在学生枚举验证举出(36+14)×5=36×5+14×5时,教师可让学生具体说明算式每一步的意义:等号左边(36+14)×5表示5个(36+14)的和一共是多少,等号右边36×5+14×5表示5个36与5个14的和一共是多少,并启发学生用数形图表示如下: [3636363636→5个36的和 ↓↓↓↓↓ 1414141414→5个14的和] “分”别算(横看),列式为:36×5+14×5,“配”套算(竖看),列式为:(36+14)×5。不管是“分”别算,还是“配”套算,都是求5个36与5个14的和一共是多少,所以(36+14)×5=36×5+14×5,与买衣服付钱同理,从而直
7、观地显示了等式在形式上发生变化的原因。接着,老师继续鼓励学生照样子大量举例,如(8+4)×5=8×5+4×5,37×26+19×26=(37+19)×626。然后追问相等的原因,让学生从正向、反向两方面举例说明,交流汇报时突出从乘法意义角度说明左右两边相不相等。接着,老师又提出:“你能举出这样不相等的例子吗?”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验证,最后发现不能。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当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