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

ID:23262183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_第1页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_第2页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_第3页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_第4页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济评论也要深入浅出  经常写评论的人大都有一个感觉,就内容而言,相较于时事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等,经济评论要写得春风化雨、文采飞扬,确实不太容易。  经济评论难写,难在专业性比较强,难在将枯燥的经济数据、生僻的经济术语,化为鲜活、通俗的通用语言;难在将一个经济现象、经济问题讲透说清,可谓“深入不易,浅出更难”。  时下,有很多经济学家、经济方面的专才开专栏写评论,他们拥有深厚的经济学背景,丰富的从事经济工作的实际经验,写出的评论专业性强、预见性高,拥有大批拥趸。当然,但凡为人熟知、津津乐道的评论,大都深入浅出、

2、通俗易懂。比如,易宪容几年前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谨防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题目中的“绑架”二字,形象生动,触目扎眼,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危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再看看经济时评家水皮的评论、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评论,无不是绞尽脑汁让深刻的思考与活跃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想方设法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阅读欲。  看来,不管什么人,要写好经济评论,有两个硬条件绕不过去:一是对经济话题感兴趣、有好奇心。从宏观经济理论到具体的行业分析,从党和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到世界经济走势,都有兴趣去研究,有兴致去探讨。有了这种热

3、情,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二是对语言文字感兴趣、有兴奋点。再独到的见解、再深刻的观点,也要靠文字表达出来。不琢磨文字,不揣摩语言,经济评论很容易流于艰涩、失于平庸。下面,笔者从写作技巧上谈谈经济评论如何才能深入浅出、跃然纸上。  思维要抽象,表述宜形象。经济评论要抓人,没有思想高度、没有理论深度,没有见解独到的观点、没有发人深省的论述,想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文章中,记住你写的评论,确实有点异想天开。经济生活丰富多彩,经济新闻天天都有,要从中汲取有评论价值的新闻,评论员要大胆施展抽象思维能力,从经济现象中挖掘出其背后的深意,

4、接下来,以明快的笔触、凝练的语言、清晰的脉络,把自己的思考展示给读者。  通货膨胀是近两年的一个热门话题,怎么看待国内物价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一些人,其中不乏名人名家,在物价这个问题上显得过于“宽厚”,全然不顾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不断为过快的物价涨幅找借口。必须看到,对物价高与低的判断,绝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亿万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为此,2010年10月,笔者以《谁最有资格界定“通胀警戒线”?》为题,用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的语言,用大众化、口语化的文字,对某些专家的暧昧态

5、度给予了明确的反击。  文章写道:  “专家学者发表与老百姓的感受不太一样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论,这些年是越来越多了。比如,明明房价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承受力,泡沫明显,可专家却说‘长期看好,还要涨’;明明国家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是针对全国,偏偏就有专家说:‘受调控影响大的是一线城市,对我们这样的二线、三线城市影响甚微’……  “换句话说,最有资格谈通胀警戒线的,不是名气大、位置高、收受丰的人,而是那些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芸芸众生。物价的涨幅超出了他们的生活承受力,就是在明白无误地警示有关部门:经济过热了,物价

6、太高了,政策该调了。”  由宏观视野看问题,从平民视角写文章,这样的评论,不仅立意高,手法也活。  言“物”能及“人”,“人”“物”相结合。经济问题虽然与人们息息相关,但有的评论员在写经济评论时,容易陷入就经济谈经济、“见物不见人”的境地。这也难怪,与文娱、时政相比,经济问题因为客观性强、可量化度高,似乎与人关联度不大。其实,经济学也是研究人的,正因为有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才使得经济学有了可以研究的对象。所以,没有了人,经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明白了这一点,评论员在写作经济评论时,应该时时处处树立“人”的观念—

7、—从人出发研究经济现象,以人为本撰写经济评论,言“物”及“人”、“人”“物”结合。  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对通货膨胀心存担心,所以要收缩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如果以央行对通胀的担心为题,也能写一篇评论,但以这样的思路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太过理论化,激不起读者的阅读欲。1月16日,笔者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是《央行“意外”之举让谁尴尬不已?》,文章写道:  “央行的‘这一手’让不少人‘大感意外’、‘大跌眼镜’。那么,这里的‘不少人’究竟是哪些人呢?  

8、其一是为‘资产价格上涨’摇旗呐喊的某些人,代表人物:某位经常在电视上‘作秀’的金姓‘经济学家’。在去年10月底,他公开表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非常有可能形成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以2009年1月1日的价格为基准,北京、上海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每平方米30万元。’  其二是唯统计局公布的CPI马首是瞻的某些人……那些以CPI不高为由不承认当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