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34094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2
《计算机教学改革之新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教学改革之新模式探讨计算机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因此,作为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就迫在眉睫。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教学的体会,提出了基于X络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看法。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1.高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从九十年代开始,多媒体和X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
2、基础。实施以校园X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探索建构X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2]。2.基于X络的新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和X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教学手段逐渐崛起,这些教学手段走进课堂,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同,X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访问本地及全球各地的计算机资源,并使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X络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其主要特点是将传统课堂教学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使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为主导、学生
3、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促使了学生内因作用的发挥,使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部分构成:3.1X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块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教育都对操作性和交互性要求较高,计算机教学改革若能从这些特点入手则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不但缺乏直观性,而且要想把本来非常简单的操作描述清楚,则需要浪费很多的时间,可谓是得不偿失。 新模式中的X络课堂应该具备以下功能:首先,利用多媒体X络教室所具有的屏幕模拟信号的传输功能,把教师机(外带一个控
4、制台)和多台学生机连成一个封闭的教学系统,教师可以广播教师机或某一学生机的屏幕、声音等信息,也可以单独与某个学生(组)对话。还可以监视、控制学生机的用机状况,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设备请求与教师对话。其次是利用局域X具有的传输数字信号的功能,使教师机和学生机、学生机和学生机之间共享X上硬软件资源。这两种意义下X络的综合,特别适合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适用于以操作为主的课程的教学活动。与联机大屏幕投影教室相比,更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交互,边讲边练,充分展现出计算机教学的特点。3.2X络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主导自学模块(1)教学计划:各个专业教学计划,包括所有
5、该专业要开设的课程,具体开设的时间和先后顺序,课程的性质等。(2)教学大纲:具体每门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学时分布、教学重难点及需要自学部分、参考教材与自学资料等.此外还需要有课程结业方法等方面的要求。(3)电子课件和教案:提供相对应课程的配套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和讲稿、教学视频等自学用的教学资料,以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学系统学习课外知识,以获得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储备。(4)电子书籍及配套素材:随着X络的极大发展与丰富,教学资源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和实体书籍了,很多优秀的书籍为了应对X
6、络环境,都提供了电子版本及配套的素材,我们可以把相关课程中涉及到的较好的书籍的电子版本放在X络教学环境中,供学生们及时浏览使用。3.3X络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块 首先,针对作业和答疑。判作业和答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活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象C语言这样的编程语言,每生需要完成100至120道上机习题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作业量使做作业、交作业、判作业以及相应的辅导答疑等都成为不轻松的工作。如果把它们移到X络环境进行,显然事半功倍的,但需要针对课程内容开发相应的X上答疑系统和X上作业系统。 其次,针对学习检测
7、。运用X络平台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其学习检测方式也应转移到X络环境进行。首先,X上要有足量、便于使用的习题库,学生应从X上习题库中按自己的需要完全相应数量和难度的习题练习与自测。其次,X上应安放相应的考试系统,使学生能自己决定考试的时间、难度和次数。此外,应很据需要开发智能化习题库和智能化考核系统,使练习和考核的准确率达到较高的层次。4.结束语 信息时代给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提出改革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只有这样,计算机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以适用信息社会的
8、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