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75917
大小:61.62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近20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除职业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外,还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普通高校中的职业技术学院和进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的中等专业学校等六类共350所各类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约35万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level5b。而我国以学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相
2、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level5a和level6。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从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或者相应的技术领域的要求出发,按照这类人员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专门技能和全面素质来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分学历教育和转岗培训、岗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的生源包括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以及具有同等以上学历的有实践经验的在职职工以及少量进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现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及今后发展高职的思考概述如下: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办及发展的背景一九七九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全国各
3、地、各条战线掀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势态。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之一。而我国教育事业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人才断层现象十分严重。因此,从80年代初开始,在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出现了一批由中心城市举办的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这就是我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学校。这类学校后来发展到一百多所,现有学校87所,他们具有职业性、地方性、实用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
4、成就,为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比如办学模式单一,偏重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能力薄弱等。为此,8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结构调整,加快了教学领域的改革,除涌现出一大批职业大学外,普通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普通大学也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成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还与我们党和政府确定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1982年,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才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
5、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待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
6、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1996年9月,我国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今年我国新成立的教育部明确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三改一补”的基础上,特别要采取新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经验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从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也包括一部分高智能的技能型人才)。合理的人才类型结构,才能发挥人才群的最大优势。在人才结构中,技术型人才占有较大比例。
7、这类人才主要从事技术的应用与运作,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一线产品,一般进行现场的应用与实施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应该按照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以体现它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专业设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主动适应,因需而变。”专业应该是“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