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38244
大小:51.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失地问题 案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失地农民,一个加速扩大的新弱势群体1、失地农民,一个加速扩大的新弱势群体 有专家估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当时全国每年流失的耕地数量在1000万亩以上,人为的征占大约为500万亩,如果按当时人均2亩左右,失地农民就是一个很大的数了。1996年开始,中央严令限制新增征用土地,并且要求土地总量平衡,这样每年大约是200万-300万亩征占土地,如果按照大多数被征地区人均1亩耕地左右的事实,每年就有200多万失地农民。此外,一些地方为了账目平衡
2、,采取到其他地方买指标的方式征地,还有一些地方化整为零,把国务院才能批的权限搞到县一级就能批,动辄数百亩上千亩,甚至数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最近一些年,耕地流失的速度是惊人的,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混乱,在统计上反映不出来。因此,有关专家认为,全国失地农民2000万人,应该是个保守的数字。 客观地看,在城市化的早期,失地农民的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国家的安置方式包括了就业安置,这在计划经济年代非常有效,农民能够很快在国营企业内转为工人身份。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再也无法采取就业安置的办法把农民“塞“进企业
3、,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于是突出起来,逐渐演变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在工业化发展比较快、开发区建设比较多的浙江、广东等省份,失地农民的问题早就有所表现。例如义乌市,地处浙江中部,1995年义乌的城市化率仅为18%,而到今年预计将达到55%,随之突飞猛进的是城市建设,预计三五年内义乌市的面积将达到50平方公里。 城市铺开的过程就是农民土地被征用的过程。据分析,到2005年,义乌市“失地农民“将达到20万人左右。义乌市领导告诉记者,“失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是一块很大的心病。原因有两条:一是如果缺乏其他足以依赖的生活或养老保障,农民就会
4、拒绝交出土地,政府的征地工作难以开展,矛盾纠纷多,城市化进程受到较大的阻碍。二是现在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以义乌为例,100个失地农民中就有13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不管眼前还是将来,养老问题不解决,土地征用得越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也就越多。 近年来,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失地农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失地农民因此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扩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据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新《土地法》实施后的2000年、2001年两年间,安徽省共报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用地4.13万亩(因部分重点建
5、设项目用地批文未发,其用地数量未统计在内),其中征地3.88万亩,涉及被征地农业人口5万多人。他们中农业安置的仅为6700多人,占被征地农业人口的约13%。而其他农民则主要采取货币化安置办法。后者绝大多数失去了全部土地或大部分土地,成为失地农民。货币安置能减轻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的工作量和安置带来的压力,失地农民往往从眼前考虑,也容易接受。但事实上有限的安置补助费根本无法解决大多数失地农民的长期稳定生活出路问题。由于被征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有限,一旦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长期生活
6、保障。加之部分农民缺乏长远打算,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坐吃山空”,相当一部分人落到了生活无着的困境。 原先的“失地农民”尚未安顿好,新的征地又加速扩大了这一新的弱势群体。以合肥市为例,原郊区环绕合肥市四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比较发达,连续多年在全省县级经济名列前茅。合肥市的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原郊区。据统计,1999年-2001年合肥市郊区征地2055亩,涉及农业人口2100多人。这些被征地农民中有少部分外出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而大部分人都很难找到新的就业机会。2002年合肥市大规模的征地再掀高潮。8
7、月,新组建的合肥市包河区在经市政府同意后,决定兴建包河工业园区,一期工程面积3.31平方公里,征用观音庙、大墙、花园3个行政村的土地,涉及人口6000多人。 这种不顾农民生计,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安置补助费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少农民管这叫“一脚踢“。而这种“一脚踢”行为,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据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亩到30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致又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而这些失地农民
8、中,今后生活能得到基本而有效保障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2、土地换保障的理论基础 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基本达成一致,认为现阶段应该采取“以土地换保障”的方法,建立以就业为支撑的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