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289519
大小:218.23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28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实验1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实验方法,加深对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机理性能的理解。(2)测定儿种不同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a,。2.实践内容或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而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气膜和液膜对气体分子的转移产生阻力。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根据氧传递基本方程(dc/dt)=_U(Cs_C)
2、积分整理后得到的氧总转移系数:La将待曝气之水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把液体屮溶解氧的浓度Ct作为时间t的函数。曝气后毎隔一定时间t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值。或是以亏氧量(Cs-Ct)为纵坐标,以时间t为横坐标,在半对数格纸上绘阁,直线斜率即为Kla伉,其屮Cs为曝气池
3、Aj液体饱和溶解氧值。3.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溶解氧测定仪;天平、秒表、量筒;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钴4.实践步骤或环节(1)正确调试溶解氧测定仪,使之处于工作状态。(2)在曝气罐巾装入自來水8升,测定水巾的溶解氧值,计算罐内溶解氧量G=DO*V.计算投药量:a、
4、脱氧剂采用无水亚硫酸钠:2NaS03+02=2Na2S0,由此,则投药量g=GX8X(1.广1.5)1.1〜1.5值是为脱氧安全而采取的系数。Ik催化剂采用氯化钴,投加浓度为0.lmg/1,将所称得的药剂用温水化开,倒入曝气罐内,几分钟后测定水中的熔解氧值。(3)当水屮的溶解氧值为零后,打开空压机,开始曝气,并记录时间,同时每隔一定时间(一分钟)读取一次溶解氧值,连续读取10—15个数值,然后拉长间隔,直至水中溶解氧达到饱和为止,停止曝气,并测试罐内水温。(4)更换不同曝气设备,重复广3步骤进行实验,并计算其Kla。5.教学方式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老师讲授,示
5、范操作为辅,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答疑。6.考核要求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60%。按五级记分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7.实践教学报告要求实验报告一律用学校规定的报告纸书写,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项目:实验题目;(2)报告及同组人姓名;(3)实验日期;(4)实验目的;(5)实验原理;(6)实验装賈流程图及设备规格、型号说明;(7)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列表(表格形式);(8)典型计算示例(以一俎实验数裾为例);(9)实验数裾的整理(包括计算数裾及结果数裾)列表;(10)实验结果(可以阁示法、列表法及经验式表示);(11)结论与思考题、误差分析。姓名实
6、验曰期原始记录:tCtCs-CtLg(Cs-C,)tCtCs-CtLg(Cs-Ct)a、根据匕计算公式计算不同曝气设备的Kb、以时间t为横坐标,lg(Cs-Ct)为纵坐标绘阁,求不同曝气设备KU直。思考题:a、曝气在生化处理中的应川。b、曝气原理及影响因素。c、氧的总转移系数Kla的意义。实验2污水充氧修正系数a、(J值的测定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掌握、测定P值的实验设备,方法及步骤。(2)、测定某种污水在曝气罐中的a、直。(3)、进一步加深理解生化处理曝气的过程及a、P值在设计曝气设备是的意义。2.实践内容或原理由于氧的转移受到水中溶解有机物
7、、无机物等的影响,造成同一曝气设备在同一曝气条件K清水和污水的转移速率不同,水屮充氧的饱和浓度不同,为此引入修正系数a、Pa=Ku污水/Ku消水0=一Cs汚水/Cs滿水由此可知,u、P的测定实际上就是分析测定同一曝气设备在清水和污水充氧的总转移系数,及饱和溶解氧值。3.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溶解氧测定仪;天平、秒表、量筒;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钴4.实践步骤或环节正确调试熔解氧测定仪,使之处于工作状态。在曝气罐屮装入污水8升,测定水屮的溶解氧值,计算罐内溶解氧量G=DO*V.计算投药量氧剂采用无水亚硫酸钠:2NaS03+02=2Na2S0,由此,则投药量g=G*
8、8(i.n.5)i.n.5值是为脱氧安全而采取的系数。b、催化剂采用氯化钴,投加浓度为0.lmg/1,将所称得的药剂用温水化开,倒入曝气罐内,几分钟后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值。当水中的溶解氧值为零后,打开空压机,开始曝气,并记录时间,同时每隔一定时间(一分钟)读取一次溶解氧值,连续读取10〜15个,然后拉长间隔,每隔5分钟读取一次溶解氧值,直至水溶解不在增长(达到饱和)为止,停止曝气,并测试罐内水温。求出污水的Klaw及Cs。5.教学方式以学生操作为主,指导老师讲授,示范操作为辅,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答疑。6.考核要求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占60%。按五级记
9、分制,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