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194003
大小:20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0-27
《初中足球队训练计划、记录、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7年大岭中学足球队训练计划足球运动是我国体育的弱项,要想提高足球运动的整体水平,关键还是要从小抓起,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足球运动兴趣。 一、指导思想 2017年新学年到来之际,为开展丰富的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更好地贯彻学校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育特长,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推动我校足球运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足球队员的技战术的水平。特组织成立足球兴趣小组,制定2017学校足球运动训练工作
2、计划。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足球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在运动实践中体会足球的配合意识。 3、充分利用足球运动的竞争性强的特点有效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4、进一步提高足球队员的技战术的水平,为足球运动早日成为我校的特色之一做准备。 三、教学措施 (一)训练时间每周二下午第八节课,训练时间为45分钟,(二)训练原则 1、队员应准时参加训练,不得无故缺席。 2、坚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努力做到训练学习两不误。 3、队员们在训练中发扬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4、有目的,有计划的针对队员身体情况提高他们的技,战术能力。 5、在训练中注重个人技术的训练,以及队员配合的训练。 6、在身体,技战术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队员心理和智力的训练。 具体训练计划及内容 第一阶段 一、身体训练 (一)身体训练的目的 1、使学生热爱足球。 2、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并提高身体素质。 (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做徒手操 2、以跑为主的身体训练。 (l)慢跑:15米X2,指导学生跑的动作。 (2)快跑:10米X2、15米X2,要求跑的动作正确。 (3)曲线跑:培养学生的灵敏。
4、 (4)自由跳:培养学生的后蹬方法。 二、足球技术训练 (一)技术训练的目的 1、训练学生熟悉球性。 2、让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 (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带球为主,在带球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带球方法。 2、让学生初步接受和学习传球、接球方法。 3、单一的射门训练和接球后的射门训练。 (三)守门员的训练 1、手型训练。 2、自由训练。 3、下手球和上手球接法练习。 4、踢手抛球训练。 三、足球战术训练 (一)战术训练的目的l、培养接球和进攻意识。 2、培养阻击和防守方法。 (二)战
5、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二人一组的传接球和接球后即快速推进,接球后带球过人。 2、学习基本的护球和盯人战术。 3、在小型对抗中体会什么叫“二过一”,在训练中练习“二过一”的战术。 四、游戏和比赛 (一)目的 1、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兴趣。 2、通过小型比赛,领会足球比赛方法,培养学生的对抗意识。 (二)比赛方法 1、一对一、二对二的传接球比赛。 2、三对三、五对五的有门踢球比赛。 3、开展“五人制”训练比赛。 第二阶段 一、身体训练 (一)身体训练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灵敏、速度和跑的
6、能力。 2、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快跑动作。 (二)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做简单的专项准备活动。 2、以跑为主的身体灵敏、速度训练,学习快速跑和正确的动作。 (1)慢跑:20米X2、30米X2,要求学生跑的动作准确。 (2)快跑:60米、200米。 (3)曲线跑:用曲线跑绕过障碍,培养学生侧向快速运动,达到灵敏和快速的目的。 (4)变速跑:要求时快时慢跑。 3、跳:学习蛙跳和单足跳。 4、进行游戏比赛。 二、足球技术训练 (一)技术训练的目的 1、继续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提高带球能力和运球的
7、技术。 3、用各种手段学习传接球技术。 (二)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带球为主,学习带球的变向动作和过人技术。 2、让学生初步学会二人一组的传接球方法和学习有障碍的传接方法,体会“二过一”传接技术。 3、学习单一射门、接球射门和有阻挡、过障碍的射门技术。 4、学习移动时的传接球。 (三)守门员的训练 1、继续训练接球手型和倒地接球的护球方法。 2、进行接射门练习。 3、巩固上手球和下手球的接球方法。 4、学习踢手抛球和定位球,要求踢手抛球有指定的落点。 三、足球战术训练 (一)战术训练的目的 1、培
8、养接球、传球的集体进攻意识。 2、培养防守和站位,增强集体防守意识。 3、通过练习和比赛,提高比赛的实战能力,为参加校间教学比赛做准备。 4、接自抛球练习:脚内侧身侧、底部和头部四个部位接传球。 (二)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习二人一球传接球和移动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