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过于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操作;感知;应用;探究 :G623.5:B:1672-1578(2012)03-0156-01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
2、改变学生过于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 因此,在扎实训练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1.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小兔子为什么前腿短,后腿长?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来,看看里面的究竟。这说明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3、我们在教学中要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例如:有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这道思考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出示思考题后对学生说:“大家都知道‘3×6=18’,每行种了3棵树,种6行,就该有18棵树。可是现在有7棵树,也可以按每行3棵,种成6行,该怎么种?”这个似乎超出“常理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一下子吸引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解决问题的关键是:1棵顶2棵或数棵。而要使儿童明白这个道理,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根据:房间里坐着两个爸爸,
4、两个儿子,却一共只有3个人,这道题从“爸爸既是爷爷的儿子,又是小朋友的爸爸以一顶二”这个教学环节中预备的知识,发挥各自的想象,用珠子(代替树苗)进行操作,珠子重叠在一起,直观地展现“合二而一”,“以一当二”两个方面的道理,摆出了多种图案,从而使他们充分地掌握了教材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初步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2.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
5、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
6、回答。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3.探究性操作——创新思维 所谓探究性操作,就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主动
7、探索,再现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发现数学规律的操作性训练。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形成科学认识。它不仅有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比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我不是把“底×高÷2”这一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再让学生在大量练习中强化巩固;而是让学生先复习旧知识,了解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能否从已经学过图形
8、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学生通过摆、拼、移,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再比如,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让学生通过把盛满圆锥形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