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

ID:21981052

大小:5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6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_第1页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_第2页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_第3页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_第4页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垃圾处理中的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形成机理与治理途径摘要: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重新探讨了邻避现象的成因及治理路径。垃圾处理项目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酸柠檬市场,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而选址、建设、维护、监管流程的不规范操作以及对公众参与的弱视,加剧了信息不对称而推高补偿期望,导致垃圾处理项目最终因群体性事件而无法落地。通过剖析项目当地居民对政府、企业的不信任因子,提出缓解垃圾处理项目中的邻避问题。关键词:邻避现象;信息不对称;公众信任;治理机制一、引言邻避现象(NIMBY)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2、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从媒体报道情况分析,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垃圾处理领域零星出现以来,邻避现象发生的密集度和社会影响度呈日益高涨之势。快速增加的邻避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研究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宄成果。二、文献回顾“邻避”概念(NIMBY)最早由O'Hare(1997)提出,他认为邻避是某些设施能将利益带给大部分居民,但却只有设施周遭居民承担环境污染恶果而导致的反抗现象[1]。陈俊宏(1999)从政治民主角度把邻避现象描述为:承认对社会整体而言是必要但却强烈反对将当地作为政策目标的草根运动[2]

3、。何艳玲(2010)指出,邻避设施有比较严重的负外部效应,居民强烈反对它们建造在自家附近,从而引发邻避冲突[3]。对于邻避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给出有一定差异的分析。城市地理学的学者们一开始从选址的角度来解释邻避现象,JohnsonandScicchitano(2012)指出距离邻避设施的距离越近感受越强烈,应把居民反对邻避设施看做环境保护行为[4]。DeVerteuil(2013)认为邻避现象的成因是设施与城市不相容[5]。陈佛保、郝前进(2013)对上海市垃圾中转站做实证分析得出邻避效应和邻避设施规模成正比

4、的结论[6]。刘小峰(2013)在不同区域人口分布和邻避设施地理位置的条件下构建了四种计算实验情景,得出的结论是无论贫富,在邻避问题上的选择将是一样的[7]。社会学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考虑探讨了邻避现象。张向和、彭绪亚、彭莉(2011)提出“人性公平”的概念,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公平还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都会到影响个人效用[8]。李敢(2013)提出经济-环境对立问题必须从“生产导向”往“幸福导向”过渡[9]。王凯民、檀榕基(2013)认为产生邻避现象的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安全感和对政府的信任[10]。乔艳洁(2014)也觉得邻避

5、现象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及公民心理的冲突,利益分配不和谐、权利责任不对等导致了邻避现象[11]。jeremy和Richard(2010)指出如果有人被要求承担整个社会的风险,抵抗将是最优选择[12]。范少虹(2013)从依法行政的角度认为邻避冲突的原因是公共利益的差异性和目标导向行政过程中的合法性危机[13]。李照作(2013)突破性的指出邻避效应不同于经济学上的负外部性问题,邻避设施周围的居民损失的是诸如人生安全、心理愉悦等精神因素[14]。李琦(2011)认为公众对风险的认知是出自于自己对风险的感觉与态度[15

6、]o所以,难以解决的邻避问题根源还是出自不信任。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邻避现象的方法。陶鹏、童星(2010)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们提出完善三个机制来解决邻避问题:补偿机制、风险消减机制和公民参与机制。张向和、彭绪亚(2010)坚持在邻避问题上要始终围绕“人性公平”,尊重每个居民的人性。赵志勇、朱礼华(2013)从宏观上提出我们要推进包容式增长,建立合理的规划设计解决邻避问题。杜建勋(2014)指出要赋予非政府和非盈利组织权利,赋予公民权利,加强政府营销能力和政策对话能力建设。从已有研宄成果看,学术界考量邻避现象大多从

7、社会心理学、公平正义、法权配置角度。但是剖析我国近年来风起云涌的邻避现象后不难发现,信息不对称导致邻避冲突更加激烈而难以调和。虽然台湾学者汤京平(1999)首次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分析邻避效应后也有学者用经济学方法解释邻避现象,但是对于信息不对称考虑却较为缺失。三、信息不对称下邻避现象的形成机理垃圾邻避设施的建设者通常是当地政府,为了某一地区处理日益增加的城市生活垃圾而不得不建设的环境项目。由于邻避设施的外部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地的居民与垃圾覆盖城市的全体居民面临着成本-收益不对等的状况。全体居民的收益便是邻避设施带给他们生

8、活上的便利:废弃物的处理、更便捷的生活、安全的保障。这一点上,大家的所得到的是相同的AR(平均成本),其大小与邻避设施的距离无关,因为大家得到的是同质的服务与便利。然而同一区域不同居民面临的成本不同。与邻避设施的距离不同,其主观感受也不近相同,距离越近感受应该越强烈[4],平均成本变成了距离(S)的函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