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

ID:21966134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_第1页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_第2页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_第3页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_第4页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郊观桃花记》中复杂的遗民情怀【】民族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程朱理学主张“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汉族知识分子“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强烈的民族气节。遗民学者秉持“华夷之辨”思想和挽救民族文化的初衷,形成并推动了声势极其浩大的遗民诗潮。朱鹤龄《愚庵小集》虽是其中的沧海一粟,但着实可以被称作遗民作品的典型代表,在经世致用学术思潮影响下,朱鹤龄的故国之思及对清军暴行的控诉本能且有节制地流露在他的诗文中。  【关键词】《愚庵小集》;朱鹤龄;清初遗民    1979年影印本的《愚庵小集》中

2、,在《西郊观桃花记》后附有一段孝章的批注:“感慨遥集,烟云绕其笔端,可谓极才人之致。”孝章对《西郊观桃花记》的批注可与《愚庵小集》中另一篇文章《顾氏梅林记》的评注“无限悲感,写得淋漓”相映成趣,与《顾氏梅林记》惆怅又不乏慷慨的悲歌、尽情又不失节制的宣泄不同,“感慨遥集,烟云绕其笔端”是指不直书襟意,而是间接抒情,寓情于物,弦外之音,不绝于耳,因为笔底含情,“巧啭岂能本无意”,但凡有遗民风骨、对亲眼目睹或亲耳聆听甚至亲身经历明末过鼎革之际的血腥残酷的镇压的人皆能知晓。在《西郊观桃花记》中,朱鹤龄描述了吴江城西太湖之滨的美景,在

3、朱鹤龄追忆过去社会的道德秩序和风流儒雅,知书达礼的士风中,隐约潜藏着凄凉、悲伤、痛楚、忧愁,以及对故国盛世的怀念。产生这种车中而复杂的感叹的社会原因,正是朱鹤龄的有朋、遗民诗人归庄所描述的“大不幸”——“小不幸而身处厄穷,大不幸而际危乱之世”。尽管用了朱鹤龄简约、克制的表达和儒雅、静寂心态,但归庄评论杜甫诗歌所说的“宫阙山河之感,衣冠人物之悲,百年世变,一生行藏,皆在焉”仍在《西郊观桃花记》的结尾处显露了出来,所谓“吾邑之朱甍相望也,丹轂接轸也,墨卿骚客相与骈肩而游集也,今多烟销云散,付之慨想而已。孤臣之号,庶女之恸,南音之

4、戚,至有不忍言者矣”,委婉蕴藉、清晰、明确。在倾诉中把国家兴衰和个人身世融为一体,吊古伤今的深忧远虑,尽显文人雅士的优雅和理性,而没有明末文人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偏执乖戾、苛刻严峻的杀气,这也许就是金俊明所褒奖的“才人之致”。  《西郊观桃花记》文中所叙述的西郊观桃的进程应该是一次雅集、宴游的产物。在吴江西郊与有朋知己置身山水美景、流连忘返,怀揣隐居不仕、躲避兵燹、砥砺气节,应该是朱鹤龄在鼎革之后个人生活的常态。《愚庵小集》中存有相当数量的朱鹤龄与隐居在苏州吴江同里的文人的唱和之作即可印证这一点。文中提及的“出西门约里许”的

5、江枫庵,据李兴盛先生援引袁景辂《国朝松陵诗征》考证,顺治十一年,朱鹤龄与吴汉槎、顾茂伦、顾樵、俞无殊、徐介白等共十六人结诗社于江枫庵。顾樵即本文结尾处所提及的同游者之一顾樵水,吴江人,“诗篇秀绝,画亦属能品。尝作秋林图赠吴梅村,吴叹曰:对此尺幅,使人幽思顿生”,与另一同游者周安均为“惊隐诗社”成员。而文中提及的江枫庵主持“指月”和尚即诗僧炤影,字指月,吴江人,有《镜斋集》传世,常与徐介白、顾茂伦、朱长孺等人游,因四方名流过吴者,皆假江枫以居,故其诗遍布江浙,且久负盛名。徐世昌所编的清诗总集《晚晴簃诗汇》存有炤影诗歌两首,皆为

6、唱和之作,其中之一即为《题顾茂伦村居》。  《西郊观桃花记》以游玩踪迹为纲、将沿途所见美景尽收笔端,体现出浓厚的赏玩心情,与文章开首“吾邑城隍偪仄”的压抑、闭塞相呼应,有久居“偪仄城邑”后突然见到开阔旷野的惊喜,表现出一种迁客骚人的风流雅致、文质彬彬的气度,尤为可贵的是一种没有狂喜和偏执的平静淡定的心境,将身沉溺在开阔幽远的之山林美景之中,对石里、梅里、独木庵等处的桃林进行了细节上的比较,有感而发“奚必武陵溪畔始堪避秦哉?”吟咏和沉醉在唐太宗《咏桃》诗“向日分千笑,迎风共一香”的名句中,非常纯粹地娱乐声色感官,“野趣”纵生。

7、但同时文中布满了明末清初遗民雅集中常见的弦外之音。比如在追忆故明嘉靖时“治行有声”的道德人物陆金(《愚庵小集》中在“陆”后自注“金”)时,在无限缅怀和惋惜“止小听事三间耳”的表达中,在对“梅里”地名并非刻意的考证中,感怀“名流觞咏,每集其下”的盛景,描述“今多就槁”所包孕的古今变迁的张力;又如追忆邑令徐元(《愚庵小集》中在“徐”后自注“元”)和名士张朴共谱太平盛世的风流雅韵,“屏驺从,倾壶觞,日暮列炬前导,人折花一枝以归”,淋漓尽致地显露明末清初遗民的浪漫。更重要的是,文中自然地流露出对高士、对学问、对道德、对气节的尊重,“

8、今不可复睹矣”,即是发自肺腑的感叹,幽静而深远。  文学社团的游宴雅会,常常挥毫泼墨,对酒当歌,诗酒唱和,明末则多共赏极富历史意味的书画佳作、写序作跋,凭吊历史,感怀遗迹,祭祀先贤,凭吊故人,以彰气节,惊隐诗社就是很好的例证。又如清初吕留良、黄宗羲等人在诗酒文醼上共抒胸臆。与这种集体结社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