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ID:21883354

大小:6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5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_第1页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_第2页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_第3页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_第4页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_第5页
资源描述:

《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维护政权稳定上功能的丧失是武举制度消亡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武举

2、制度;变迁;社会动因  :G852:A:1004-4590(2012)05-0016-04  武举制度顾名思义即以武选士的制度,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为了选拔军事和武艺人才而设立的考试制度。武举制度自唐代长安二年创立(702),经历了宋、明的延承,清代后期(1901)废止。武举制度的实施对于武术的推广和武术理论的构建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为探究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揭示其内在规律,本研究以武举制度测试内容变迁为主线,突出纵向考证和横向研究,以期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  1武举制度的产生及变迁历程  1.1武举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提到武举制度必然离不开古代

3、科举制度的文化积淀,武举制度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后来“军功爵制”也开始逐步引入。西周之时则天子分封天下,各阶层则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时期稳定的制度开始动摇,出现了“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国君服务。汉朝时期分封制度开始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察举制”和“征辟制”开始实行。所谓察举制是指由各级地方推荐人才,而征辟制是指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魏文帝早期实施的是由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特定官员主持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据史料记载,科举制度的产生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文

4、帝后期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以适应封建政治和经济关系上的发展变化,开始废除九品中正制度,提倡中央集权并采用分科考试的制度选拔官员。公元583年正月开始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诏令文武官员,可以“德行敦厚”、“孝悌有闻”、“操履清洁”、“结义可称”、“强毅正直”、“学业优敏”、“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诞生[1]。应该说科举制度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代社会举纳贤才的原始模式,开创了“以策”选士的新模式。科举制度的产

5、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笔者认为科举制度的诞生早于武举制度的原因其本质在于统治阶层对于政权的维护和巩固。从原始先民的生活演进规律来看,战争与搏击格斗是原始先民最先掌握的本领之一,阶级社会形成之初人们为了生存和占有生产资料常常要在人与野兽之间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和战争,以决定物质或权利的归属,这也是搏击或武术运动形成的雏形[2]。自从原始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开始,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就如影随形,于是各个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剩余产品和拓展生存空间,战争不止,干戈不息。《史记》中就记载:“轩辕之时,神农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频繁的战

6、争促使优越的武术人才得到重视,“武备”也成为统治阶层维护政权的有效方式。据《礼记集说》卷三十三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这是先秦时期出征前为了选拔将士而组织的武技与勇力方面的考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抗方式竞赛,在一定程度上为武举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唐代的统治者在参照“文选”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武选”应运而生。武举制度的正式实施与武则天的执政是分不开的,武则天时期由于受到朝廷内部诸多势力的干涉和反对,出现了光宅元年徐敬业的扬州叛乱和垂拱四年的李唐宗室起兵两次比较大规模的叛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武则天意识到了朝廷统治内

7、部隐患的存在,特别是意识到了军事优势对于保证政权稳固的重要性。武则天开始利用科举制度广纳贤才以培养新兴力量: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对武举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的武举制度自唐代创立后经历了宋、明至清始终处于“文治”的范畴之内,作为文举制度的组成部分,武举始终未能摆脱“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境遇;研究进一步认为推动武举制度从诞生到废止的社会因素有三个方面:1)统治阶层维护政权以及战争对武术和军事人才的需要使武举制度得以诞生并延续;2)统治阶层始终存在着“尚武”与“禁武”之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尚武精神”的扩布;3)武术在戍边卫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