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76130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2
《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舞蹈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反思舞蹈作为人类最早出现的艺术门类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方式,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中发挥着作用。人们通过舞蹈艺术教育的求真、向善、尚美的本质特点,在思想上受到启发,并且将认识提高到一定高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崇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在不断满足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不断深刻剖析自己,修正思想认识的偏差。完善人格的培养亦是当今全球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
2、,而舞蹈教育,在塑造和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完整人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舞蹈教育的功能之——认识真实的自我舞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舞蹈能够更加形象、深刻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李白以醉酒、舞剑、望月,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追求一个“真”字,从“御前闲舞《霓裳》”看到“折旋消得君王”,无不体现了李白酌酒发性,舞剑抒情的真实自我。“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认为舞蹈艺术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舞蹈教育不只是一种形体我们通过舞蹈艺术表现一种肉体与
3、精神的高度合一。舞蹈学博士王晓茹认为:训练,主要是一种心理、感觉、思维、想象和自我意象的训练”,因此,舞蹈具有提高和改变人的精神素质和自我意象之功能,而且,这个功能和价值将首先表现为提高和改善舞者本身的精神素质和追求,这就是舞蹈艺术的本体价值。”今天,我们在舞蹈艺术教育中会发现,舞蹈艺术对人的自我探索与认识有着重要作用。舞蹈艺术教育可以培养我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并且在舞蹈作品中可以充分地表达人的思想与认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舞蹈不断引导学生,启发他们的灵敏、活泼、模仿等天性
4、,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解自己,分析自己,从而树立一种积极美好的人生态度。舞蹈艺术教育最明显的一种表征是完美人格的塑造,“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成功的法宝’,这是我们完美人格的一种具体表征。舞蹈教育以舞蹈艺术为教育手段,训练人们规范的行为习惯,调节人的情绪波动,锻炼强大的内心力量,涵养平和之性格,塑造完美之人格。”此外,舞蹈艺术本身,作为一种审美媒介凝结着编导深邃而丰富的内心精神生活,它能够刻画与塑造出丰富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人对于世界的理想与感悟。只有当编舞者充分的体验到自己的感情,才能
5、根据自我的认识有意识地创作出作品来。他们是默然观照着另一个“自我”,一个拥有着优秀品德和美好生活标准的“自我”,他们将舞蹈作品作为认识自己,教育自己,愉悦和开拓自己的精神力量。对于鉴赏者而言,在欣赏作品时,我们感受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感情世界,在艺术的熏陶中愉快地完成自我人格的完善。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具备自我调节功能,一切外来的影响都通过自我调节而产生作用,不断的进行自我塑造,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在对象世界的观察中寻找自然法则,也在主体内心的悟觉中探索自然法则。”[1]我们要在身心合一的身体训练中,去
6、感觉世界,认知世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最终塑造完整的人格。这种能力虽然不完全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因素,但是正因为舞蹈艺术教育具有这些积极因素,,间接地促进了人们完整人格的养成。二、舞蹈教育的功能之——培养向善的人格中国古代孔子推崇“礼乐相济”的理论,把符合儒家之礼的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他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孔子对于“郑声乱雅乐”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
7、》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2]任何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由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构成。内容美就是去表现人性中的主流价值善良、正义、美好”。当这一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以精神上的享受。反之,作品内容表现的世界再强烈也无法成为杰作。道德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尤其是舞蹈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舞蹈艺术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舞蹈家们在创作时总会融入自己的道德判断与评价,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中的组成部分,具有道德感化的
8、功能和使命,促使人格向善发展。“舞蹈教育既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更属于礼乐教育、诗乐教育和身体教育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艺术教育,更始一种‘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善美兼修’的生命教育。”[3]白居易认为:“夫礼乐者,非天降,非地出也。盖先王酌于人情,张为通理者也。苟可以正人伦,宁家国,是得制礼之本意也;苟可以和人心,厚风俗,是得作乐之本情矣。盖善沿礼者,沿其意,不沿其名;善变乐者,变其数,不变其情故曰:行礼乐之情者王,行礼乐之饰者亡,盖谓是矣。”(《策林·六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