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59189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浅谈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培养:语文教育个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益的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的统一,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这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与个体化,使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并能让这三者连成一体,就能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性化个别化个性 “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向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巴班斯基说的。那我们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了吗?首先,语文
2、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从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教学”机械的分离,把教学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顶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异化为物和工具,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而不是发展为能占有其本质,具有创造性的人。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
3、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体特色。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其内在的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生,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要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而非人道的语文教育,则漠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并不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将学
4、生的语言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顾其内心要求,不讲情感交流。 人既是自我存在,又是社会存在,是自我存在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马克思说:“(1)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只有当教育既强调客体主体化又重视主体客体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以适应社会为手段来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人,以及在内化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新文化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才是实现了人性化、人道化的教育。(3)要实现人的双重存在的统一,其中介就是通过交际表现出来的精神的存在。”语言是
5、最重要的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连接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裁体。 现代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既是社会的,语言又是可以感知的。语言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又是可以感知的。语言在交际过程中必须受社会的规范与制约。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必须具有一种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什么人讲什么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能力。”而语言又是可以感知的,则意味着学习与使用语言实则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必须经过主体心灵的关照以后才能对言语形式与言语意
6、义进行选择与再加工再创造。语言可以感知,说明了语言的学习,使用同主体的感觉,认知与情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们从心理的角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实际上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被称为智力过程,后者被称为非智力过程。语言的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社会属性,而语言的非智力过程一般对应着语言的可感知性。 因而,语文教育除语文交际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
7、就是把人培养成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