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27468
大小:3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0
《3、临床中医家周次清之高血压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指以体循环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和继发性高血压(<5%),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病因病机】对本病的认识,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2、《灵枢.卫气》有"上虚则眩"的记载。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使中医对眩晕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充实,逐渐趋于条理和系统化。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首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论点;金·刘完素主张眩晕的病因病机应从"火"立论;元·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明、清两代对眩晕的论述日臻完善,张景岳特别强调因虚而致眩,认为"无虚不能作眩","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陈修园则在风、痰、虚之外,又加上"火",从而把眩晕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四字;此外,
3、明﹒虞抟提出血瘀致眩"的论点,也值得重视。综合历代各家论述,结合近代的认识和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周老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肝的阴阳失调、脾的升降失司、肾的阴阳虚损三个方面。1.肝的阴阳失调:如长期的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以致肝失疏泄,便可出现"肝气郁结";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又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阴伤津,从而出现"阴虚阳亢";如肝阳升动无制,即可演变为"肝风内动"。这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2.脾的升降失司:恣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壅遏,聚
4、湿成痰,痰浊中阻,升降失司,气机逆乱,上扰清窍,或湿浊久蕴化火,火灼津液成痰,挟肝风上犯清窍,从而出现眩晕、头痛等症。3.肾的阴阳虚损:劳伤过度或年老肾亏,则可出现"上气不足"、"髓海空虚",而致眩晕、头痛。肾藏五脏之精气,肾虚具体又有肾气虚、肾阳虚和肾阴虚之分。由于脏腑相关,在本病中肝、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则可出现"肝阳上亢";水亏不能济火,又可导致"心肾不交";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可导致脾失健运、湿痰内生。这些错综复杂的种种变化,均可出现在高血压病的病程中。就一般的情
5、况而言,高血压病初期大多始于肝,进而影响到脾,最后归结于肾。本病属"阴虚阳亢"者为多,是本病中医辨证的一般规律,但不能将高血压病与"阴虚阳亢"等同起来,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病症鉴别】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二者对比,头痛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在辨证方面头痛偏于实证居多,而眩晕则以虚证为主。【相关检查】【调肝、益肾、理脾】对于本病的辨证论治,一般多从肝、脾、肾入手,这是中医学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是行之有效的。但在临床实践中能否正确地进行辨证论治则有
6、一定的难度,一般往往偏重于从降低血压的机制出发,例如对治疗高血压有效方药的研究和筛选,均以动脉血压作为判断疗效标准的指标。这一出发点,使其思路受到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的束缚,脱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难免不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善重点应在于诃整机体阻阻的平衡,掷所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以期从根本上解除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所以对本病的治疗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具体治疗方法主要从调肝、益肾、理脾入手。一、调肝肝主疏泄,为风木之脏,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阴常不
7、足,阳常有余。肝的这些生理特点,往往是它本身阴阳失调、虚实转化的病理基础,是形成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理改变的主要根据。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主要有气血失调和情志异常两方面的改变。前者如头重、头痛、头晕、头目不清、胸闷胁痛、腹胀嗳气、疲乏无力、脉象沉弦等;后者如面容憔悴、精神不振、抑郁不欢、多疑善虑、梦多易惊等。治法:疏肝理气,佐以活血解郁。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调肝降压汤"(柴胡、佛手、栀子、丹皮、菊花、钩藤)。疏肝解郁宜用柴胡、薄荷、苏梗、橘叶等;理气解郁宜用枳壳、
8、青皮、陈皮、佛手、川楝子等;活血解郁宜用当归、川芎、芍药、玫瑰花等。如气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栀子、黄芩、大黄;气滞血瘀宜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肝脾同病,加白术、茯苓、半夏;肝胃不和,加吴茱萸、黄连、瓦楞子、代赭石。2.肝火上炎病因:一为气郁化火;再是肝阳疏泄太过,木火内生。临床表现:肝火上炎的主要表现为头痛、头热、头胀、头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鸣耳聋、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治法:清肝泻火,佐以滋阴柔肝。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辛苦轻清,宜用菊花、桑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