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

ID:21089784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1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2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3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4页
资源描述: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一个时期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著作教学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甚至于有视研习中医经典及中医古籍文献为“守旧”、“复古”者。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本文的有关探讨将有助于更为理性地认识这一问题。1.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考诸古代医学文献,不难发现,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换言之,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的学习和研究,习医多有所成,此乃中医教育实践的历史对中医经典著作之于中医药人才成才作用的充分肯定与强调,揭示了中医药

2、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就新中国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成长而言,情形也大致如此。笔者将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所录97家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人,约占89.7%。2.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有关研究显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同步演进”的关系[1],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中医学也相应地出现了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3、经典著作相继问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奠基走向了体系的形成,中医经典著作的问世同样宣告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俱备的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重在明理,《伤寒杂病论》重在立法、处方,《神农本草经》则为药物学专著。《黄帝内经》虽既有理,又有法;既有方(仅十三方,后世并不常用),也有药,但其方药甚简,故传统观点认为“《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的观点,其名不副实是显而易见的[2]。经典著作中任何一部著作均不可能代表中医学理论的完整体系。反之,缺少其中任何一部著作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又是残缺不全的。诸书合一,

4、方可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全豹。正其如此,所以诸多著名中医药学者常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是只学习其中的一部、两部或三部。“学好医学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基础和关键。”[3]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并非平等视之,而是有所倚重。如,“《内经》与《难经》是中医理论之渊源,不可不读。……我最推崇的是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4]“四部经典著作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其中首推仲景学说。”[5]3.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学有根本”的需要中国古代文化是没有断层的文化,中国医学是没有断层的医学。中医经典著作所确立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以及医学理论对于其后

5、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模板”作用。正如哈荔田先生所云:“《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渊薮,为医不读《内经》,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有创见,各成一家之说,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而言,无不发轫于《内经》,故读《内》、《难》、《本经》,目的在于掌握中医理论之根本。而仲景之《伤寒》、《金匮》为临床医学之圭臬,辨证论治之大法,不读仲景书则临床治无法度,依无准绳,故读仲景书要在掌握治疗之常变。”[6]“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哪种学术流派,均是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

6、[7]经典著作作为中医学的根柢,不予掌握,则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中医学得根深蒂固是不可能的,探流溯源方能洞察本质。这又是重视经典著作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4.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避免过度诠释的需要中医经典著作,一如其他科技作品,其的本义具有唯一性。但是,由于诠释者“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8]。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离圣久远,各自

7、是其法,何以别之?”所以,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著作所作的理解与阐发,一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医经典著作所奠定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解、曲解、重塑经旨的“过度诠释”现象。“一个本文一旦成为某一文化的‘神圣’本文……无疑也会遭到‘过度’诠释。”[9]毋庸讳言,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过度诠释有着悠久的历史,且十分普遍。因此,前人(即便是名家)的诠释也不能代替后学亲炙中医经典著作。以目前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替代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更是捉襟见肘。正如徐荣斋先生所云:“

8、《内经》理论蕴藏之富,真如一座宝山,经过古今学者的勘探和发掘,各有所得,足征‘矿源’是丰富的。如何继续发掘?如何扬长避短、取精去粗地古为今用?确是摆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