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优秀课件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徐志摩再别康桥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1920年10月,诗人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了解康桥: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______徐志摩康桥情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徐志摩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
2、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
3、,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的海上。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
4、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河畔()荡漾()青荇()榆阴()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字词读音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xiāo朗读时力求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
5、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全诗抒发了什么感情?“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6、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送别诗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比较赏析】【明确】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人自然景物全诗感情线索第一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五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六节: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第七节:呼应开头,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7、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欢喜和眷恋4沉醉5激动不已6情绪低落7难舍难分感情起伏:感情基调首尾呼应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以自己回到母校康桥,在河中泛舟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母校热爱、依依惜别的深情.悟建筑美(形式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音乐美:1、押韵.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回环复沓.绘画美:1、色彩绚丽的词句创作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2、通过动作感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8、给人以立体感。欣赏这首诗,你是否觉得它写得很飘逸,很美?那么,这个美感你是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呢?亮点探究1,道别康桥时为什么不见一个人,只道别西天的云彩?道别的对象有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体现作者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构思,也代表诗歌的一种含蓄,可以让作者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