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

ID:20906722

大小:371.0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8-10-17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_第1页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_第2页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_第3页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_第4页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第3讲茶与宗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茶文化第三讲茶与宗教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正:儒家的正气清:道家的清气和:佛家的和气雅: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的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根本精神茶与宗教“三家”儒家、释家(佛家)、道家精神影响了中国主流文化几千年茶与宗教一、茶与儒家“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亦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茶与宗教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2、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茶与宗教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義),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茶与宗教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禮),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茶与宗教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

3、”,“道不远人”即为此。茶与宗教何谓信?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茶与宗教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4、茶与宗教二、茶与佛家佛教认为茶有三德:(一)坐禅时可以通宵不眠;(二)满腹时,帮助消化;(三)茶为不发之药,于是喝茶就成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茶与宗教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在民间茶礼方面,朝廷茶仪难以效仿,禅院茶礼容易为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佛教的影响较大。茶与宗教中国禅宗的坐禅(定、慧),很注重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所以,饮茶是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

5、观念的。因此,茶叶成了佛教的“神物”。茶与宗教茶与僧人释皎然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生卒年不详,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他善烹茶,作有茶诗多篇,并羽陆羽交往甚笃,常有诗文酬赠唱和。他不仅是诗僧,又是个茶僧。茶与宗教《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是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茶与宗教皎然

6、所言饮茶“稍与禅相近”,主要指茶能清人之思,从而保存人性之“真”禅宗追求的是“真如佛性”,可见,通过饮茶亦能认识到自己的佛性并保持这种“佛性”那么,饮茶便和参禅有了同等的作用,都能达到‘真如佛性”的本体境界。茶与宗教关于“茶禅一味”品茗是一个“道由心悟”的过程。爱茶而不拘泥于茶,才能成为一个好茶人。一个好茶人就是一个智者,他能在茶中找到心道。茶禅一味,道出的是一分宁静,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一杯茶中,你喝出的是人生的味道茶的味道与人生相近,也与哲学相近。茶与宗教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推动了饮茶之风的盛行发展了中国茶园、茶叶加工。创造了饮茶意境。对中国茶

7、道向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茶与宗教三、茶与道家在道教中,神农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成的徒弟。《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茶与宗教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所说:“苦荼,久食羽化,”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有着内在的联系汉代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丹丘子是直接给樵夫指点佳茗的仙人,茶文

8、化中最早的一个道家人物。可见道家对茶这种自然之物早有深刻认识,而将其与追求永恒的精神生活联系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