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01520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7
《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
2、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言语的运作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二) 第二节同义形式 什么是同义形式? 让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试比较下面两句: ①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 ②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 这两个句子从内容看似乎差不多,可是仔细品味一下,所传递的信息却可以很有差别。第一句可以表现一种不服的心态,也可以表现一种得意的心态;第二句则可以体现一种安慰对方的语气。如果是你,在类似的情境里,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3、? 吕叔湘先生说过:“修辞学,照我的看法,应该是在各种可供选择的语言手段之间——各个词语之间,各种句式之间,各种篇章结构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选择那最适合需要的,用以达到当前特定的目的。”吕先生所说的,就是“同义形式的选择”。 在各种同义形式中进行选择,是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也是对修辞的理性概括。作为经验,它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作为理论,它却是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在我国成形的。 它是运用语言经验的积累。我国历代论诗、论文的著作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人们熟悉的关于“黄犬奔马”句法工拙的争论,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关于炼句的故事。《梦溪笔谈》卷十四是这样写的: ……穆、张
4、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下。”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这件事《唐宋八大家丛话》也有记载,不过主人公换了名字。把《梦溪笔谈》和《唐宋八大家丛话》所提供的语例,连同叙述者自己的表述加在一起,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描述同一件事情的7个“同义句”: 1、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死。 2、有犬死奔马下。 3、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4、适有奔马践死一犬。 5、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 6、逸马杀犬于道。 7、有奔马毙犬于道。 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
5、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表达效果完全相同的同义形式。以上7个句子,以简洁而论,当然算是欧阳修的句子。然而是不是简洁就最好呢?那倒未必,要看场合和需要而定。第5句用字最多,但是写得最详细,也最具体,如果要写出途中所见,第6句就未见得比第5句用字高明。各句的叙述角度也不同,从“犬”的角度写,是第2句;从“马”的角度写,是第1句;从“人”的角度写,是第3句;从整个事件的角度写,则是第4句和第7句。采取哪个角度,要看上下文。7个句子的句法也不同:第6句用的是主动句式,第2句用的是被动句式,第4句和第7句既非主动又非被动,是存在句式,第1句和第5句则是复句——用两个分句分别写了“马”和“犬”双方,
6、不是简单地写事件的结果,而是写出了这一事件的过程,分别加了“遇蹄而死”和“蹄而死之”这样的具体细节;句式的不同选择与运用,不仅在所表述的内容方面有微妙的差别,而且和语篇的连贯性有很大关系,甚至还会影响到文气的节奏感。总之,这7个句子写的虽是同一件事,写法却各不相同,修辞色彩也因之不同。由此可见,离开了具体语境,我们是很难判断孰优孰劣的。 “同义形式选择”的观点是对修辞现象的理性思考。古人对语言运用优劣的评价常常莫衷一是,甚至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这并不奇怪,语言艺术的鉴赏本来就具有极大的主观性,风格偏爱,见仁见智,这是正常的;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评价往往是仅凭个人的经验和爱好,没有
7、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见解。历史在前进,认识在深化,现在,我们可以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出更全面的解释。 要解释“同义形式选择”,我们首先要了解话语的多义性和同义性。 无论打开哪一本词典,我们都可以看到词条后面的多种义项解释,这就是语言多义性的最明显的表现。例如“放羊”,在不同语境中意思可以很不一样:就其本来的意思讲,是“牧放羊群”;到了木排工人那里,指的却是“放木排”;上面两种语义都无所谓褒贬,但倘若用于学校,则是一个贬义词——“对孩子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