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研究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存在差异、教育的亲和力不够、教育的创新性不足、教育的说服力不强、教育的统合力不足、教育的保障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主观上从教者和受教者的思想认识不够以及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问题原因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精髓,
2、它支配、主导和引领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本质价值的深层次表现[1]。2012年11月8日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明确提出了层次有序、清晰凝练、内涵丰富的24字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三个倡导分别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国家制度层面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社会集体层
3、面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在公民个人层面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二、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现阶段高校中,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巩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占据重要地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仍然是主流形态,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广泛认同。广大高校师生高度的政治觉悟、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说明当代青年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的一代,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勇于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
4、一代。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处在大变革历史时代的社会环境里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存在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3]。(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存在差异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得知,我国当代大多数人对主流意识形态是认同的,但是仍然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没有真正高度认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认同、虚假认同、反向认同三个方面。1.不认同。在我国,62.3%的人表示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37.7%的人不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4]。”这个数据表明,在大学生群
5、体中仍有部分人不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以这部分大学生也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部分大学生或者信仰宗教、或者没有信仰、或者今天信仰这个,明天信仰那个,信仰不确定。2.虚假认同。虚假认同可分为概念化认同、教条化认同、书本化认同、边缘化认同四种情况。概念化认同是指教育者只注重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不重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大学生只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做一种概念、一种符号、一种口号、一种标签,嘴上喊着却不知道其内涵;教条化认同是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只会空洞的理论
6、,不会理论联系实际,更不懂得理论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作用,忽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本化认同是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局限于照本宣科,书本上是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学习,往往使学习脱离实际效果不佳;边缘化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是被迫接受的东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于个人生活的边缘。3.反向认同。个别大学生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社会主义,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西方敌对势力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价值观。(二)教育的
7、亲和力不够教育的亲和力源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以及所教授内容的认可及拥护程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赢得大学生的拥护和支持。而当前的教育却存在三个问题导致教育的亲和力不够。第一,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了书本知识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们在学校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往往是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往往是表面性的,甚至感到很抽象。主要是一些教师不善于与时俱进
8、,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很空洞,讲解乏味,针对性不强,不足以使人信服[5]。”第二,教育忽视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不强。教育者没有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只是笼统地传道授业,而没有针对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