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27648
大小:146.99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15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前八章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模块一(一)教育学基础P41.教竹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足一种有0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P4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提出);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P5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性地位);受教育者(主体性);教育媒介。P56.教育功能: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显性功能,隐形功能。7.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
2、和无等级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具有原始性。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P68.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夏代。P79.六艺:(礼)乐射艺书数。P710.宋代六人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界阳书院,茅山书院。11.四15: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15,礼,易,春秋。P712.古代社会教竹的特征:教竹基木上与生产劳动想脱离;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P713.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14.教竹现代化的特征:教竹民
3、主化,教竹主体性。p915.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保罗•朗格朗);全比化;比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P916.《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孔了•提出“庶”,“富”。P1117.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产婆术(体现启发诱导原则);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徳;昆良体:《雄辩术原理》古代两方的第一部教竹法论著。18.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卢梭:《爱弥儿》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康徳;赫尔巴特《普通教
4、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伦理学+心理学)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杜威:强调(儿童的地位)。P1219.多样化阶段: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P1420.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毛泽尔赞誉:“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陶行知:“生活即教竹”,教学做合一;杨贤江《新教rr人纲》屮国教竹史上第一木马克思主义著作。2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P1722.教育与生产力:pl7(1)生产力对教竹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竹发
5、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P、L容、方法与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力资本理论1.教育与科学技术:pl82.教竹与文化:pl8(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川:文化影响教育0的的确立;教育内界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教育具冇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川;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川;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3)学校文化: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拥冇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4)学生文化。P193.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
6、;评价作用;调控作用。P204.教育n的的层次结构:国家;芥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鬥称。P205.我国确立教竹目的的理论依裾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P20(1)人的全面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足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6.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P217.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祌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奋理想、奋道徳、有文化、杏纪律、徳智体美全而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而的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7、人(要坚持政治恩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8.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S的教育。P219.素质教育A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祌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P2110.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德智体美劳动技水教育。P2211.学校教育制度: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关系。12.建立学制的依据:p2313.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淸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壬寅学制”未实行;“葵牟学制”是实施新学制的开端
8、。14.校风,学风,教风属于隐性课程。语文数学属于学科课程。15.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学生。具体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16.课程的具体化: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17.义务教竹阶段课程计划的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