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19600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5
《读《论语为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论语为政》摘要:《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德治;为官之道;孝悌 :K203:A:1005-5312(2011)33-0092-0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颜渊》第十七章)孔子时代的“政”或“为政”,同我们今天的“政治”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从字源看,“政”通“正”,作动词就是“匡正”、“使正确”的意思,带有“治理”的意
2、味;有时还做名词,泛指办理的事情,由于多指涉及许多人的公事,所以“政”与“众人之事”相近。 一、德治 德治,即施仁政,而非刑治,这是孔子最基本的政治观点和施政主张,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心。《为政》首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的全部政治思想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国君)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想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孔子认为政者真心真意地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人民解除苦难,就是德治了,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否则,如是政者以权谋私,残骸把姓,人民自然视之如寇如仇
3、。秦便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孔子的这样“仁政”思想,被孟子发展概括为“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二、为官之道 (一)要谨言慎行。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认
4、为,为官者要谨言慎行,做有把握的事,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和后悔。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认真,更是对国家会人民的负责。 (二)选贤任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亲贤臣,远小人”自古便是统治者用人的原则。这也是孔子一贯的主张。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三)身体力行。季康子问:“使民敬
5、、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官者,本身就是道德榜样。最为一位上层管理者,只有自己力行孝善,做到品行端正,才可服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孝悌 《为政》留有较大篇幅写到孝悌。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度统治下,孝对维系社会稳定有着根本作用,自古忠孝不分。孔子更是极其重视孝。 “无违”是孔子对孝道的根本理解。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孔子对樊迟的回答,正是孔子对孝的全面的阐释。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几则可以说是孔子对孝的全面的阐释,层层深入,以不同
7、形式谈论孝道。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孝敬父母要基于一个敬字,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在精神上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论语》是可谓是儒家之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其中所包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们后世子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而《为政》篇,可算是《论语》的最具代表的一篇,涉及到“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等等。是十分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