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61159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浅谈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浅谈 四团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浅谈 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浅谈 四团中学徐卫华 生物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学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现代教育学理论、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科教育中的应用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而更多的是探索生命的奥秘随之而来的课程改革也形成了《生命学科》。显而易见,作为一名生物学科的老师更具有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当代中国,根本的需要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的出现。只有富有活力的、具有主动的生存方式的个体,才能自觉地催生一种新型的文明。 然
2、而,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重智育、轻德育、轻美育,这种偏废已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心理认同和国民共识,这种片面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某种隐患。1993年,一篇题为《夏令营里的较量》已经让人深思,也触动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这几年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最大的变化是政府、教育政策、战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接受《上海教育》杂志时也指出:“教育的核心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塑造人格,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心灵健康,充满着对自己和家庭、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拥有适
3、应社会的能力,擅长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热爱学习,勇于探索。”“如果一个人智力发达,但在人格、道德、审美上有很大缺陷,这样的人其实是不健全的,并且也不会幸福。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容易制造人生的悲剧,严重时还会造成社会的混乱。马加爵杀人事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期课改德育目标的实现,主渠道应在课堂教学中,生物老师在实施二期课改中,应充分发挥生命学科的优势,提高对学科德育作用的认识,发挥德育的功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德育渗透: 1.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我国一些珍贵的特种,特别是远在四五千年前古代劳
4、动人民就有了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许多种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源于我国,我们的航天飞机带上天的植物种子,通过我们取得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我们今天的生活。 2.国情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的五分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跨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的加快,资源的短缺已迫在眉捷,粮食、石油、煤碳等等,使同学们在课中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重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我国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也可以改变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轻视和观念的转化,以及从改善环境开发大西北的重要性上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积极进取精神,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教育
5、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科学进化思想,其实就让我们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一种进取精神,否则将成为落后者弃儿,更有甚者成为整个班级的拖后腿者,然而,许多动物也有许多“相濡以沫”的行为,和许多的“母爱”、情爱;同样,植物的嫁接用自己的伤口去吻会别人的伤口,用伤口淌出的汁液作为两个生命的粘合剂,融为一体,生死与共。草木有情,何至于人?人都有生命的本性,人都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爱护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因此让同学们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关怀生命是学校教育根本性的价值,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4.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6、生物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外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是课堂德育的延展、扩伸、深化和验证。通过耳闻目睹,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开展一些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粮食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公益活动。特别象当前环保等热点问题,深刻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给人其自身带来的巨大危害,提高忧患意识,激发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实现课程目标中的德育任务,
7、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应尽责任。落实德育的核心地位,是通过教师在实施二期课改中,把“育人为本”作为全体教师的基本信念,并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育人宗旨,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五个“有”:①有意:需要学科德育育人的意识,有“德育大纲”意识;②有情:要注重情感教育,以情引情,实现认识过程与情感进程的统一;③有序:教材处理上注重前后上下连贯,做到有序列,努力形成德育的完整序列;④有格:重视教学中教育方法的改革,各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形成风格,形成相对固定的
8、行之有效的“程序”和“规范”;⑤有效:注重针对性,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教育的起点和旨归在人的生命,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成性、丰富性、复杂性深刻揭示了其内在的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