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

ID:20477077

大小:70.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13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_第1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_第2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_第3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_第4页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_第5页
资源描述: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的传播(下)三、《西方的没落》在华传播路径斯氏的学说传入中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斯宾格勒之文化论》的译刊代表他的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过,20年代学人论著中对斯氏的回应总体来说不是很多,他在学界的知名度大为提高则是30年代的事情了。从传播路径来考察,我们可以梳理出欧美、日本、苏联(批判)三条传播渠道,它们各自影响到了某一知识群体对《没落》的认识,人们对斯氏的褒贬不一,又可从传播路径上倒溯其观念形成的最初渊源。(一)欧美路径中国知识分子主要通过英文本了解斯氏的学说,

2、如《斯宾格勒之文化论》、《西方的没落》、《文化进化论》、《人类的前程》、《现代文化史》、《历史指导》等[1];诸如宗白华、魏嗣銮、张君劢、李思纯等人则通过《没落》德文本;而叶法无留学法国,他所接触的可能是《没落》法译本(1925年即有法译本)。在欧美路线中,斯氏学说入华至少可分出英文、德文、法文三种文本传播形态,而以英文本为主。民国时期较早对《没落》一书作全面评论的是叶法无。叶法无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硕士,回国后一度任国立编译馆编译员。著有《文化评价ABC》(1928)、《伦理学ABC》(1929)、《文化与文

3、明》(1930)、《近代各国社会学思想史》(1933)。叶对斯氏学说评论最为详尽的,是1930年收入论文集《文化与文明》中的《斯宾格拉的文化史观及其批评》(又载于《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在此之前,《文化评价ABC》则对斯氏已略有介绍了。德国史学家都严格区分“文化”与“文明”。“文化”是历史冲动的表现,最初起于一种理想或需要,然后渐渐得到许多人的信从,遂成为一时代的文物制度,从精神的又渐渐变为物质的形式的“文明”。自文化产生渐次成为文明之后,亦必日见衰微,一种文化因此衰亡代以新的文化。“最近史本格拉(Osan

4、)的《哲学导论》[9]、莫斯(MarcelMauss)的《文化的要素及其形态》[10]、爱尔乌德(CharlesA.Ellent)以为文化没有固定的生命循环,那些主张文化是一个有机体,有生长、发展,以迄于死亡,这是很陈旧的观念。这种学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兴,给这个学说“以科学的根据和现代的装饰”。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没落》。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节奏,这是不能否认的。爱尔乌德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却与斯氏不同。后者主张文化是有相对固定的生命循环,而前者认为文化进化是靠着“试错的方法”,文化的衰落即由于错误,然而这种错误

5、,至少在学理上是可以防止的[11]。《人类的前程》的译者于熙俭指出,世界各学者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态度不一,可分为悲观和乐观两派,而“德国斯盆勒(Spengler)所著之《西方之衰微》(TheDeclineoftheodernAge),系斯宾格勒的同胞福利德尔(E.Fredell)著,王孝鱼根据C.F.Atkinson的英译本翻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16]。巧合的是,C.F.Atkinson同是《没落》和《现代文化史》的英译者,《文学副刊》也将福利德尔与斯氏相提并论[17]。福利德尔认为斯宾格勒是尼采以

6、来德国最有势力、最生动的一个思想家。他给了我们一种历史的形态大纲,不去看那千篇一律的世界直线图画,而去看那重要文化系统的多元现象。文化是一种有机体,文化史是他们的生物学。他给我们提供了治历史的一种新观念,即所谓“同时现象”。福利德尔认为斯氏这些发现“如同一个火把,在漫漫长夜之中,替我们闪出了一时的光明”。福利德尔借用斯氏理论解释文化史的写作极为深刻:在婴儿时期,人类像一种菜蔬似的,只会想到自己和离他最近的东西,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写什么历史;在幼年时期,他拿一个诗人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所以他对历史的观念就如同一首诗似

7、的;到了成年时期,他把行为当作生存的目的和特征,所以他写的是政治史;到了老年,他起始去了解世界,但已晚了,只能采取一种疲懈不进,退一步想的态度。他还指出斯氏的学说是时代的产品,其立论是根据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微妙的统计学,甚至于机械学,没有一点宇宙意义的信仰[18]。(二)日本路径19世纪20世纪初年中国主要取道日本获取西方史学资源,而至1911年尤其五四以后,留日学生锐减,赴欧美留学者不断增多,所以这个时期西方史学的输入,日本的“中介”作用愈显次要,通过欧美留学生直接将西方史学引介到中国,成为了一种主导方式。

8、然而通过日本了解西方史学,仍是一条重要的辅助渠道。如李大钊、朱希祖、朱谦之、杨鸿烈等人都曾留学日本,他们对西方史学的认知则以日文本为主。《没落》在中国的传播,“斯宾格勒—日本—中国”这条路线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西方的没落》不仅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在东方的日本和中国也有所回应。斯氏的学说虽然很早就传到中国,学界对他也颇有兴趣,但民国时期毕竟没有出现《没落》的中译本。日本的情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