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ID:20213943

大小:2.51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8-10-11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_第1页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_第2页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_第3页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_第4页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0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我的曼陀羅模型2010年七月24─27日,印尼日惹GadjaMadaUniversity第一屆國際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議。Henrich,Heine和Norenzayan(2010a,b):在2003至2007年之間所發表的心理學論文中,96%的樣本是來自白人(White)、受良好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裕(Rich)、及民主(Democratic)國家,其人口僅佔全世界人口的12%。本土心理學者建構理論時,必須把握「一種心智,多種心態」(Shwederetal.,1998)的原則

2、,建構出來的理論既能夠反映人類的普遍心智(mind),又能說明特定文化中人們的心態(mentalities)。一、婆羅浮屠與壇城生命的終極目的(Jung,1964)(ManandhisSymbols)AnielaJaffe(SymbolismintheVisualArts)西元1000年,煉金術士尋求包括人類心靈與肉體在內的圓滿整體。其核心象徵稱作「正方的圓形」(quadraturacircle),可以用一個標準的曼陀羅原型表現出來。「立體壇城」中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具體表現出自我經由修持而可能達到的不同境界。圓的象徵指向

3、生命的終極圓滿(ultimatewholeness)。方型則是世俗事物、肉體與現實的象徵。印度的「護符」(yantras)中,兩個相互交叉的三角形,形狀象徵濕婆神(Shiva)和剎克蒂神(Shakti)陰陽神性的結合。基督教的發展等邊的或希臘式的十字架都是普遍的形式。十字架的拉丁形式,反映人類信仰重心,從塵世「向上」提升到精神領域。實踐基督的訓示:「我的王國不在這個塵世上」。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的「向上」運動,開始反轉過來,人類轉回到俗世之中,中世紀風靡一時的東西,愈來愈被邏輯思維的傲人成就所掩蓋。二、「方以智」與「圓而神」

4、牟宗三(1955)《歷史哲學》綜和的盡理之精神「綜和」是指「上下通徹,內外貫通」;「盡理」,荀子「聖人盡倫者也,王者盡制者也」;孟子「盡心之知性以知天」;《中庸》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心、性、倫、制都是道德生命的發揮,都可以稱之為「理」。中國人之運用其心靈是內向的,由內而向上翻;西方則是外向的,由外面向上翻。分解的盡理之精神「分解」,第一是抽象;第二是偏至;第三是善用概念。基督教精神,也是分解的盡理之精神。基督教為了證實上帝之絕對性、純粹性,可以放棄現實的一切,甚至放棄現實的生命。因為人與上帝之間「睽隔不通」,人卻永

5、遠不能為上帝。西方文化是「隔離形態」的文化,基督教為「離教」,而儒教為「圓盈之教」。三、自我生命的深層結構「個體」、「自我」與「人」GraceG.Harris(1989):「個體」(individual)是一種生物學層次(biologistic)的概念,是把人(humanbeing)當作是人類中的一個個體,和宇宙中許多有生命的個體並沒有兩樣。「人」(person)是一種社會學層次(sociologistic)或文化層次的概念,這是把人「社會中的施為者」(agent-in-society),他在社會秩序中會採取一定的立場,並策

6、劃一系列的行動,以達成某種特定的目標。每一個文化,對於個體該怎麼做才算扮演好各種不同的角色,都會作出不同的界定,並賦予一定的意義和價值,藉由各種社會化管道,傳遞給個人。「自我」(self)是一種心理學層次(psychologistic)的概念。「自我」是經驗匯聚的中樞(locusofexperience),他在各種不同的情境脈絡中,能夠作出不同的行動,並可能對自己的行動進行反思。反思與論述Giddens(1993)的構動理論(structrationtheory),作為施為之主體的自我,具有兩種重要的能力:「反身性」(ref

7、lexivity)意謂他能夠覺察自己的行動,甚至能夠給出行動的理由;「能知性」(knowledgeability)則是指他能夠記憶、儲存、並整理各種不同的知識,使其成為整合良好的個人知識系統。行動者的實作意識(practicalconsciousness),使他能夠以默會的方式,熟悉並身體化某種實作的技巧或知識。Bourdieu(1990)的「建構主義的結構論」(constructiviststructuralism)「慣習」(habits),在某一社會結構條件下,行動者所形成的實踐或行動傾向,讓行動者得以在特定的時空情境和

8、特定的社會關係網絡中,表現出具有一定秩序性的動態的身心實踐形式。當個人「反思地監視」(reflexivelymonitor)自己以及他人的行動時,他的「論述意識」(discursiveconsciousness)使他能夠計算並評估自己行動的後果,同時為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行動提供合理化的理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