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142662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08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及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及创李勇苏工业园区厘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艺术设计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更加强烈,而现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依然面临诸多学科教育瓶颈,比如人冰知识结构受限、跨领域课程体系建设不强、校企合作深度合作特色不鲜明、“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不足等。为此,木文梳理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不足及问题,从构建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路径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反思;
2、创新对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改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明确人才定位与培养方向,增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综合竞争力。但事实上,艺术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加之知识体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社会诸多领域,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度。一些院校缺失完善的学科课程体系,一味抄袭和模仿他校模式,脱离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为此,本文将着力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与梳理
3、,并从艺术设计专业差异化教学定位上,强化高校、社会、市场、企业间的多向互动,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齐尖并进,开发多元化学科课程体系,拓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渠道,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竞争力。1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艺术设计作为高校新兴学科,却在近几年成为高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从艺术学科范畴来看,艺术设计是基于设计学理论、融入高度创造性活动的文化创意产业。而作为设计学科,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强,涉及的跨学科知识众多,比如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都与艺术设计具有较大的
4、学科知识共性。然而,反观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其学科定位多参照美术学教育理念,忽视艺术设计与现代艺术领域间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科定位不准确,学科课程设罝偏离社会需求。同样,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更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科学、健康、全面发展的绊脚石。1.1传统“教”与“学”的被动性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艺术设计是基于创意下的艺术实践活动,融入了创意性、产业化、技术化要素,成为当前高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xT的重要领域。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仍以“教”与被动“学”为主,一味强调对书本
5、知识的灌输,脱离艺术设计实践需求,背离了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提升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1.2实践性教学往往被置于最后环节,陷入形式窠臼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与课程教学计划相关联,融入不同课时与实践活动中。但很多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与课程整体教学不匹配,特别是被置于课程最后环节,导致实践教学不足,难以有效落实,甚至让一些学生连参与实践的机会都没有。推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要关注实践教学与课程改革的融合,要拓宽实训、实践教学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利用多种实践教学基地及实践活
6、动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而非停留于实践性教学的形式上。1.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缺失有效关联,人才培养盲目性突出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科内容上存在跨学科特性,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大、人才专业方向细分不足,特别是在课程结构与教学上,未能体现办学特色,也未能发挥学校师资、技术、设备资源优势,导致人才培养存在盲FI性,专业设置雷同,课程知识缺乏特色,学生缺失应有的职业竞争力。1.4高校“双师型”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职业技能偏低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而多数高校艺术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滞后,师资来源以高校
7、毕业生为主,缺失应有的学科职业岗位技能,特别是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制约了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另外,在“双师型”师资建设上,缺失“双师型”师资成长机制,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2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和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深化“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围绕高校教育改革0标来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提升人才专业技能和整体培养质量。2.1转变传统“3.5+0.5”为“3+1”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注重学科教学与实践的关
8、联度,要倡导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长期以来,高校艺术设计人才教育模式多以“3.5+0.5”办学模式为主,以最后半学期的实践教学为重点来衔接理论课程与职业岗位的融合,希冀从短期的实践学习来获得高技能培养目标。事实上,短期性的实践训练与顶岗实并非能够获得教学实效。所以,建议将最后一年作为实训教学重点,参照“3+1”模式,将前三年的校内学习,以通识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程进行讲授,最后一年的岗位实践进行融合,延长学生参与企业、走入社会的时间。同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