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颈椎病严重的症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颈椎病严重的症状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统计,其发病率随年龄升高而升高。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首要罪魁祸首,长期的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损伤,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症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影响局部的神经及血管。外伤是颈椎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往往,在外伤前人们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病变,使颈椎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外伤直接诱发症状发生。不良的姿势是颈椎损伤的另外一大原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喜欢高枕,长时间操作电脑,剧烈的旋转颈部或头部,在行驶的车上睡觉,这些不良的姿势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的疲劳
2、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颈椎的发育不良或缺陷也是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亚洲人种相对于欧美人来说椎管容积更小,更容易发生脊髓受压,产生症状。在单侧椎动脉缺如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生率几乎是100%,差别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另外,颅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狭窄、小椎管等等均是先天发育异常,也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颈椎病初期症状 1、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而猝倒,倒地后可很快清醒站起,不伴有意识障碍,亦无后遗症。此类病人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这是由于颈椎增生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引起基底动脉供血障碍
3、,导致一时性脑血供应严重不足所致。 2、吞咽障碍:吞咽时有梗阻感,食管异物感,少数有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干咳、胸闷。这是由于颈椎前缘骨质直接压迫食管后壁而引起食管狭窄,或因颈椎病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食管痉挛或过度松弛而出现的症状。也可因骨刺形成使食道周围软组织发生刺激反应引起。 3、高血压:颈椎病可引起血压增高或降低,但以血压增高为常见,称为“颈性高血压”。这与颈椎病所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失常和交感神经受刺激发生功能紊乱有关。由于颈椎病和高血压病皆为中老年人多见,故两者并存的机会不少。 4、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胀痛、怕光、流泪、瞳孔不等大,甚至视野缩
4、小、视力锐减。这与颈椎病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有关。 5、颈心综合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胸闷、早搏等心律失常及心电图ST段改变,易误认为冠心病。这是颈背神经后根受颈椎骨刺激和压迫所致。 6、颈2~3 颈背部皮肤麻木,耳后疼痛,近似于“落枕”。 7、颈3~4 颈背部皮肤麻木,耳后疼痛可一直放射到胸前。 8、颈4~5 肩部疼痛,有时可以放射到上臂,肩部肌肉可以萎缩,直臂上举无力 9、颈5~6 上臂疼痛,可以放射到前臂,甚至到拇指和食指指尖,拇指无力。上臂肌肉萎缩。 10、颈6~7 前臂中段疼痛,可以放射到中
5、指和无名指指尖、伸腕和伸指无力。11、颈7~胸1 前臂内侧疼痛,中指和无名指麻木,手部肌肉无力。颈椎常中期症状 眩晕恶心:有些颈椎病患者,当头旋转或侧弯到某种角度时,就会诱发或者加重眩晕、恶心、视力减退,而当头部转回到原先的位置时,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这主要是由于颈部体位改变时,影响了椎动脉的血流量,造成一过性的大脑供血障碍,从而出现了上述的一系列症状. 血压异常:颈椎病在临床上还可以引起其他一些更为复杂的症状,如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或降低,其中以血压升高较为常见,称为"颈性血压异常".这类颈性血压异常是服用常规药物无法控制的.乳房疼痛:颈椎的骨质增生和退变压迫
6、第六、第七颈椎的神经根时,便会引起乳房疼痛.开始感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向一侧转动头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常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眼部症状:颈椎病还会影响患者的视力,使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部干涩、胀痛、眼睑疲劳、怕光流泪、眼冒金星等,而相应的眼科检查又没有明显的异常改变.这主要与颈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 吞咽困难:颈椎病初期可有吞咽困难的现象,开始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又感觉吞咽困难,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易被误诊为食道癌. 尿急肢冷:在少数病例中还会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7、患者出现尿急、尿频、排尿无力、淋漓不尽、大便无力等,以及双侧下肢缓慢性进行性的麻木、发冷、行走不稳、步态笨拙、发抖无力(如踩棉花感、头重脚轻、欲倒)等表现. 心绞痛:颈椎病还会引起"假性心绞痛",其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极为相似,但心电图表现并无异常改变,而且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落枕:这是因为颈椎周围韧带松弛,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的功能,被称为"颈椎失稳".此时,椎关节可能已经发生错位.如果经常落枕,又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让椎关节继续失稳、错位,就可能会累及椎间盘,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逐渐发展成严重的颈椎病.猝倒:常在站立或走路时因突然扭头,出现身体失去支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