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761130
大小:44.64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05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⑵独立科学阶段:⑶真正科学阶段:3.“德”的基本涵义: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的活动。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分组成。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其次,是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总之,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 育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它们密切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通过个人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即社会上许多人的品德也构成或品德社会的精神面貌、政治倾向、法律秩序、思想状况和道德风尚与习惯等。它反映着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的发展水平。区别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它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具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它既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又受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制约,它是教育学、心理学特别是品德发展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9.品德结构的一致认识和趋向:1,大多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品德结构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论,并具体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品德结构因素分析和综合,这在指导思想上几乎是共同的、趋向性的。2在结构系统因素分析上,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多维度、多水平、多序列的众多因素构成的整体,它包括品德内容、形式、能力等方面或维度。3从动力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及外显行为构成的内外式层次结构系统,而品德内部动机是品德内部需要的反映和表现。4从联系、综合、整体来说,大多认为品德不是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的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由互相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各维度、各要素、各层次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的整体,它具有各单个元素不曾具有的性质和作用.。 5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6大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7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性。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为简单。⑶、没有阶级性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学校化组织。⑵、阶级性和等级性。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人伦”。古代学校德育本身也具有一些革命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因素和精华,其实践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批判继承、借鉴创新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料。12.对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继承,总的说来应该在马义的指导下,坚持两条标准和原则:第一,依据德育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及其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和价值:第二,依据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德育体系以及追求共产主义德育的最高目标,主要内容是:⑴、批判继承劳动人民的德育思想和传统。⑵、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以及贵和、讲社会责任的思想。⑶、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⑷、批判继承我国古代德育中的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⑸、批判继承古代德育中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13.品德测评、操行评定、品德测量三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操行评定、品德测量是品德测评的的一个环节,一种方法。操行评定、品德测量还可用于人才选拔和科学研究。操行评语只是表示品德评定结果的一种方法,还可用于对人的品德状况的鉴定意见.14、现代德育的特点:⑴、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⑵、功能的全面性。⑶、结构的多样综合性和开放性。⑷、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⑸、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⑹、本质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⑴社会主义的方向性;⑵科学性和民主性;⑶变革性;⑷开放性;⑸统一性、多样性和层次性;⑹全面发展性和整体性。16、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基本条件有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17、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指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品德发展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主要特征:⑴、乳儿期(0—1岁)适应性; ⑵、婴儿期(1—3岁)品德以开始发生,两义性;⑶、幼儿期(3--7)从他性和情境性;⑷、童年期(6、7—11、12)协调性;⑸、少年期(11、12—14、15)动荡性;⑹、青年初期(14、15—17、18)成熟性。18.品德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⑴、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⑵、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19.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⑴、人的品德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⑵、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具有不均衡性和差异性20.德育与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⑴、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⑵、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⑶、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21.德育与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22.德育与品德发展内因的关系: 一方面,德育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另一方面,德育又受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已有德育水平和特点的影响和制约。23.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活动对人的品德发展的作用:一、生物因素:⑴、是品德发展的生物前提。⑵、生理成熟制约着品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⑶、其差异性对品德发展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⑷、不能决定人的品德发展。二、社会因素:⑴、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品德发展有影响。⑵、生产方式对品德发展起根本性影响作用。⑶、社会精神文化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直接作用。⑷、家庭和邻里社区对品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⑸、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三、实践活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构成了主客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主体外部的现实关系才会被纳入主观映象领域,才能改变为主观性的东西,推动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离开社会实践活动,就不会有人的认识源泉,也不会有人的品德发展的源泉.1.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1.对德育目标的制约和影响.2.对德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3.对德育社会形式、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4.对德育方法的制约和影响2.德育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作用.对科技的影响作用.对现代生产、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影响作用.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管理的影响作用. 3.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制约德育的性质和特点,4.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培养符合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领导人才.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制造社会舆论5.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传播社会意识的作用.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6.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影响作用;哲学观点制约影响德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政治思想制约影响德育的目标和实施内容.社会意识制约影响德育内容.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影响德育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7.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依据社会需要依据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依据教育目的及其理论8.德育过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得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促使受教育者于社会及其发展和谐一致的过程。9.学校德育过程:是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德的统一过程中,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转换为学生品德的过程。 10.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联系:德育必须遵循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11.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1.学生品德是在培养品德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行成的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4.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12.德育原则的概念如何表达?答:、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指导着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极其整个进程,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的组织形式等都有指导作用。13、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德育内容的根本制约因素2.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3.一定的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4.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5,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14.阐述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关系。 答:三者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在反映德育客观规律时,也有可能提出不同的德育原理。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因此,不能形而上学的把它看成静止不变的东西,还必须指出,不是一条德育原则对应一条德育客观规律,而可能是一条德育原则反映多条德育客观规律,一条德育客观规律的要求反映在多条德育原则上,由于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同,所要达到的德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因而所提出的德育原则的名称、条数、提法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15.学校德育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①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知行统一原则③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④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⑤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⑦因材施教原则⑧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⑨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相结合原则。16.如何贯彻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①校内各方面的德育影响要求一致②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③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④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⑤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17.论述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提出的依据: 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才能使社会主义品德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品德状况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而不是否定共产主义方向性,崇尚盲目性、自发性,否则,德育就要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只有把两者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在共产主义的方向道德上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进行。贯彻时的要求:①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②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③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④客观的全面的深入的了解研究学生,真正掌握学生品德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18.论述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提出的依据及贯彻时的要求含义:这个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坚持马克思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品德行为,以便把理论和实际、知和行统一起来。提出的依据: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品德行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认识水平,以指导学生的正确品德行动,防止盲目行动的产生和错误行动的出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促进学生品德全面和谐的发展。贯彻的要求: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学习活动③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19.中小学常用的的德育方法有;可分为四类 ;第一,语言说理法。包括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第二,形象感染法。包括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冶法等。第三,实际训练法。包括常规训练法和活动训练法。第四,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和操行评定法。20.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1)依据德育目标(2)依据德育内容(3)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2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不仅是实施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第一,教学为学生品德及其能力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第二,教学具有教育性,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教学是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总之,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学校德育区别于校外教育机关进行的一个显著特点。22.学校共青团活动包括哪些内容?其德育作用是什么?内容:一、品德教育活动。二、学习目的和良好学风教育活动。三、文娱体育活动。四、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作用:一、学校团组织围绕学校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青年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及时而有灵活性、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二、通过团的特有的组织形式发挥教育作用。 三、团组织是通过开展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教育青年学生。四、团组织是青年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学校党组织学校行政和教师要加强对团组织及其活动的指导,帮助它开展活动,做好工作。23.简述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要求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妥善地安排劳动的内容、时间和力量。其次,要把劳动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再次,要注意安全和安全教育,预防劳动事故的发生。24.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品德、心理和社会历史原因,以特定方式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依赖、影响、制约的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特征: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社会需要或目标;群体具有某种结构形式。②群体具有自己的价值、规范和心理倾向,并对自己的成员发挥影响和制约作用。25.集体是指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特征:①具有社会意义的共同奋斗目标和为达到共同奋斗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②与上述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团结性和交往中的集体主义与同志关系;③有统一的领导机构和严密的组织;④有集体的规范和遵守规范的压力,即有保卫集体利益的纪律和舆论。26.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哪些基本要求。㈠、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对象和内容; 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阶段和要求;了解和研究学生有三个环节或阶段:①调查研究;②分析研究;③提出教育措施。了解和研究学生应遵循三点基本要求:⑴要全面经常;⑵要客观深入;⑶要有历史和发展的观点。27.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①提出共同的奋斗目标;②选择和培养班干部;③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组立严格的班集体纪律;⑤组织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28.班集体德育工作应遵循以下要求:㈠、全面负责,全面安排①对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②以学为主,全面安排学生活动㈡、面向全班,照顾个别①面向全班同学、②面向班集体、③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④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长善救失、⑤照顾班上学生的不同部分、类型和层次㈢、善始善终,循序渐进①抓好起始版的工作、②立足于“始”放眼于“终”,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③做好毕业班的工作 ㈣、协调一致,互相配合①协调班级体内各种教育力量、②协调班集体与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29.品德修养作用①推动学校德育过程的形成发展及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②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③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品德修养能力的提高、④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的免疫力。0.品德修养属于德育范畴。品德修养与德育是有区别的,它们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并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共同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品德修养与德育都是一种社会、教育现象;第二,品德修养与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具有一致性;第三,品德修养与德育的过程具有同步性。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差异性的主要表现是:第一,活动参与者和主导者不同;第二,活动过程和主要矛盾不同;第三,活动的形式和方式不同;第四,活动的对象范围不同;第五,活动的实体和方法不同。31.品德测评的困难性:德育内部机动难于测评通过品德行为推测的品德内部动机难于做到准确无误品德内部观念动机与品德行为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难于确定品德测评的效度、信度和区分度32.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原则:方向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定性与阿定量方法相结合原则33.品德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34.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类型:平时性和总结性的品德检测与评定全面性、单向性忽然专题性的品德检测与评定35.德育效果检测的方法与形式:考核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访问法、问卷法、测试法、活动法、书面材料分析法、会议法、跟踪法形式:口头书面实践36.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法: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与群体内差评价、肯定性评价、否定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方法:他人自评互评 37.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分项性、概括性、口头、书面、评语、分数等级的方式38.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要求:品德测评各项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一致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协调一致的反应品德各方面的特征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39.设计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一般步骤和方法:逐步分解品德测评要素筛选品德测评指标分配权数140.德育效果监测与评定的数学量化方法:评语定量法、加权定量法、测试评分法41.家庭德育的特点:寓养于教,养教结合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海42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求外,还须1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建立一个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家庭人际感情关系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行为常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良好家风2严爱结合要求统一3尊重和信任孩子4加强修养以身作则44.社会德育:广义上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德育的影响。狭义是指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以养成其品德的活动 45.社会教育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性隐形性快速和灵活性46.社会德育原则:除了遵循德育的一般基本要求外,还须坚持正确的指导,并使其内容科学、健康、真实统一社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各社会教育机构发挥特长,互相配合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与社会各种咨询,指导活动结合47.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是指三者互相配合所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作用:可使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联系,在德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使三者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德育具有综合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培养下一代品德的整体作用48.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的主要模式:以学校为龙头,主动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会各界以社区、街道、乡镇为龙头以厂矿或部队为龙头49.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互相访问通讯联系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方法和形式:校外辅导站校外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关心下一代协会50学校德育在三者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是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能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按照要求,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教学学校有较为完备的、稳定的德育计划和内容,各种设备和资料也比较齐全学校还具有家庭、社会不具有的独特的观念、传统和习惯等文化模式 因此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配合,共同教育下一代51.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传承和传播社会思想道德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52.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53.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马克思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德育科学知识素养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54.学校德育队伍培养和提高的形式:职前培养脱产短期培养脱产系统学习在职系统进修在职自我进修55.建设稳定的学校德育队伍若干措施:组织落实表彰激励政策制度保证56.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1思想道德素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正确思想观点2法纪道德素养具有社会主义的法纪观念具有社会主义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57.学校德育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的教育方正,遵循德育的自身规律,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58.学校德育管理的主要原则:方向性教育性民主性整体性规范性59.中学德育管理的基本组织系统形式: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教导合一教导分立 小学主要是教导合一的校、班二级制和校、年级组、班60.教育性原则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管理的德育作用把管理和说服疏导结合起来把教育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正确运用奖惩手段61.民主性原则要求: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依靠全校师生进行德育管理创造条件让师生积极参与管理动员家张和社会有关力量参与学校德育管理发动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62.主体性原则要求:把学校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从学校教育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和解决学校德育与学校教育及各项工作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统一指挥,分工合作。合理组织安排学校德育中的人、事、财、务,创造良好的校风和环境,保证学校德育目标顺利实现。63.品德的“三维结构说”:1、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2、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的形式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能力3、品德的三维结构相对独立,但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64.、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德育修养和提高品德修养能力的方法:1、把指导学生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2、激发学生品德修养的愿望和积极主动性3、帮助学生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4、启发学生制定品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励志自勉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品德锻炼6、帮助学生克服品德修养中的障碍 7、教育学生养成品德修养的习惯。65、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1、外在要求2、先进份子接受3、大多数人接受4、变成学生自我要求66、如何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以及个别教育: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2、了解后进生的情况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做好后进生的工作3、培养学习兴趣,后进生往往是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4、抓反复,反复抓67.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68.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5.我国普通学校应贯彻的德育教育原则有哪些?①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③知行统一的原则;④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⑤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⑥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⑦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⑧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6.结合实践,论德育的意义。①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②德育是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③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要面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依靠和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要进行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集体不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主体,有巨大教育力量,它能给人温暖、信心和力量,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搞好个别教育,将二者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要求:①努力培养形成良好的班集体;②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加强个别教育,使个别人进步,影响和促进集体的发展壮大。50.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除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指德育时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中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51.论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严格要求的尊重和信任,容易导致无原则的迁就或放任自流,而没有尊重和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苛求,挫伤青少年的积极性。所以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①教师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信任学生;②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和目标,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这种严格要求必须做到正确、适当、明确、具体、有序且有恒。3.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①学生思想品德是在交往和活动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②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44.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哪些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有三点不同: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而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向活动过程;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而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德育过程的结果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德育原则: 指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教育,又要重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使学生做出相应的行动,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正面教育原则: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正面疏导,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进步。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爱护接合起来,使教师提出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指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依靠集体、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来教育每一个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集体,促进集体的巩固与发展。36.联系实际说明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以下三个要点进行阐述:德育可以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德育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育可以防止剥削阶级思想侵袭。37.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任务决定的,由学校培养目标决定的。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基础。这三个具体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教育过程中,它们是统一在同一的过程之中。38.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有那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教育;自觉纪律教育;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教育。39.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有哪些?主要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同受教育者现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参节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反复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40.为什么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任何一种思想品德都是都是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形成肯发展起来的。所以德育的过程也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14.德育过程是由相互制约的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1.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3. 新性善论: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5.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三、填空题1.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_商品性_、生产性、_民主性_科学性、_发展性_和革命性等。2.德育理论的形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主要有四种:_德育原理_、德育论、_德育学_、德育科学或德育学科群(德育原理)。3.价值澄清过程的七个步骤涉及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_选择_、珍视、_行动_。_“新性善论”_是现代德育理念的基础,是德育主题性发挥的前提之一。关于道德发展,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概括地讲,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大流派:_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_、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_认知发展方面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德育目的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_导向功能_、调控功能、_评价功能_;德育目的的公德功能主要表现为:引导性功能、_规范性功能_. 德育过程的特点包括_计划性与正面性性_、_复杂性与多端性_、_引导性与整合性_。方法论意义上的的德育方法包括:启发法、塑造法、_雕琢法_、树人法、_系统或综合法_。当代西方德育界形成的主要方法模式有:(1)认知发展方法模式(2)_社会学习方法模式_(3)价值澄清方法模式(4)_社会行动方法模式_。10.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应分为_德育师资的培育_、德育主体的自修_两个部分来研究。11.德育目的有教育功能。具体说来,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体现为_导向功能_、_调控功能_、_评价功能_。13.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_家庭美德教育_、集体主义教育、_爱国主义教育_、民主与法制教育、_信仰道德教育_。14.德育过程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内容:_计划性_与正面性、复杂性与_多端性_、引导性与_整合性_。15.具体的德育方法有:思维训练法、_情感陶冶法_、理想激励法_、_行为训练法_、修养指导法。16.在中国大陆,德育概念的泛化的原因主要有:_传统思想的影响_、_受苏联教育学的影响_、_中国政治革命的特殊历史轨迹_。等。19.现代德育内容的基本层次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文明习惯、 基本道德(美德)、公民道德、信仰道德。20.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21.理想激励法师指通过适当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22.大众传媒之社会影响的一般特征有:中介性、大众性、程序性。23.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24.学校德育的世俗化就是宗教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分离。4.如何理解德育内容在发展的趋势上对“全球伦理”的确认?所谓“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或迟或早也会感到绝望。”5.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⑴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⑵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⑶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6.科尔伯格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就其结构特征而言,会出现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7.德育主要有哪几方面的功能?⑴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展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⑵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⑶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两大含义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8.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的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两个类型,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德育师资的培训和德育主题的自修这两个部分来研究。9.影响学校德育内容的教育因素主要有哪几方面?⑴对道德可教性的理解。⑵德育目的、目标及其序列化。⑶德育过程观。⑷偶发因素。10.社会环境对于个体道德成长的价值主要有哪些?⑴提供成长基地;⑵创造内在的需求;⑶左右运作模式。11.简述对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认识需要注意的问题。⑴必须树立全面的德育(社会性)功能观。其一是学校德育不仅为政治服务,而且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等均有重要作用。其二是要求对每一项具体的德育功能必须有全面的理解;⑵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⑶文化功能是学校德育功能中的中介。 12.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哪些?⑴道德教育的内容仍然强调不够;⑵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省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⑶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尊重不够。13.依据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括哪些主要层次?⑴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⑵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⑶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⑷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信德)的教育。14.列举中国专门道德教育学科课程的主要问题。⑴课程内容的安排与教学处理问题。⑵教材内容的稳定性问题。⑶课程结构与设计的问题。15.简述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矛盾。⑴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⑵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⑶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五、论述题1.什么是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怎样贯彻这一德育原则?德育因材施教:应当根据个性实际进行道德教育;应当对道德任务的难度做适当的安排(耶尔克斯·道得逊定律,任务容易,增强动机效果提高,而不断增强任务的难度,最佳动机水平就会减低);应当做到德育与“心育”的统一;应当根据个体特定情境的全部个性实际去实施因材施教的德育。 2.如何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①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德育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②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聚合社会环境子系统形成德育影响的合力。③社会精神实体的重构:首先要处理好系统和过程的关系;处理好适应和超越的关系。只有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学校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我们所追求的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优化4.结合实际说明,如何提升德育主体素养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主要应当通过培训和自修两大途径进行,由于德育主体分为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和非专门的德育主体,德育主体素养的培训也应当分为两部分研究。培训:德育师资的培育(由大学教育院系培育德育师资,或者加大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政教专业课程中德育专业训练的力度;非专业道德教育工作者牙咬进行适当训练,在取得任职资格时必须获得过一定的“道德教育学分”);自修:德育主体的自修注意的德育使命策略;科研带动策略;实践与反思策略。德育主体素养的提供不仅仅设计德育或教育系统本身,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对德育主体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以上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工作者而言,一方面呼吁社会支持,一方面从自己做起。提倡从自己做起,一方面是因为短时间内教师能够有所作为的首先是自身素养的改善;另一方面因为自身素养与工作成绩的提高也会提升社会对道德的认可和支持的水平。 5.如何在学校中进行以关怀为中心的教育①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和毋庸置疑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培养有能力的,关怀的,充满爱心并且受人喜爱的人。②满足相关的需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彼此的同意之下)共同生活几年,尽可能让学生相处在一起,努力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能生活在同一地方。让回学生视自己为学校的主人。最后还必须有专门的时间用于建立关怀关系和信任关系。③减弱控制力。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职责去做自己的判断,取消竞争性的升级制度并减少考试等④取消等级制的教学计划,为所有学生提供卓越的教学计划,那些不以升入大学为基础的计划要和旨在升入大学的计划一样丰富,有吸引力和要求严格。⑤每天至少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关怀的主题。讨论和生存有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与关怀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道德地对待别人等。⑥告诉学生任何领域的关怀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关怀是人类生活坚韧的支柱。6.试说明惩罚作为教育方法的意义与局限惩罚作为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在教育活动中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矛盾的心态。但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而惩罚的局限在于很多教育者没有使用正确的方式,使得惩罚制度出现了很多局限。例如为惩罚而惩罚、不公平、合理、准确,容易出现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用刻板的惩罚手段,忽略对学生的尊重。才可能走向现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