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658547
大小:125.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04
《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课件_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一、概述新生儿:从出生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破伤风:是一种创伤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破伤风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故有“七日风”、“脐风”、“锁口风”之称。一旦染病,病死率极高(≥50%)。解放前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死于本病,解放后发病率大幅下降,但尚未完全消灭。⒈病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系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及人畜粪便中。形态细长,有时成丝状,周身有鞭毛,能运动。37℃48h即能生成芽胞。无芽胞菌体抵抗力不强。其芽胞抵抗力极强,耐煮沸1h,5%石碳酸10h,2%过氧化
2、氢24h;在泥土中可存活数十年;需高压消毒、碘酒或双氧乙烷可将其杀灭。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创口繁殖,产生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沿神经轴逆行,也可经淋巴、血液到中枢神经,与神经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苷氨酸等抑制性传递介质,导致肌肉痉挛。咀嚼肌痉挛: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苦笑面容,腹背肌痉挛:角弓反张(因背肌较强)…破伤风溶血毒素能溶解红细胞,但与致病性无关。⒊人群易感性人群对破伤风无自然特异性免疫力,不能产生病后免疫。已免疫母亲产生的破伤风IgG类抗体通过胎盘
3、传递给婴儿;新生儿出生时具有与母亲相同的破伤风抗体滴度,得到短暂的破伤风被动保护。二、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生儿破伤风的防治工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成立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消毒接生和住院分娩,新生儿破伤风发病大幅度下降。1989年5月,第4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1995年全球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决议。1995年8月,我国卫生部将新生儿破伤风由丙类传染病调整为乙类传染病。1998年10月,卫生部制订《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试行)》1999年1月1日起,我省建立了新
4、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三、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指标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1‰活产儿。四、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策略㈠、普及消毒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㈡、新生儿破伤风监测。㈢、高危地区育龄妇女破伤风类毒素接种。㈠、普及消毒接生是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根本策略。开展对孕妇(特别是流动人口)卫生知识宣传,动员孕妇到医院分娩。㈡、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目的:⑴掌握NT发病与死亡情况;⑵评价消除NT活动的进展;⑶确认NT高危地区和人群;⑷提供调整消除NT策略与措施的依据。1.报告的疑似病例监测工作⑴病例定义疑似病例:①任
5、何经过培训的卫生人员报告的NT病例(未调查);或②任何出生后吸吮及哭闹正常,第2~28天发生的病因不明的死亡病例和出现吸吮困难的病例。确诊病例:①出生后正常吸吮及哭闹;和②出生后第2~28天发病;和③发病后不能吸吮或进食困难,随后发生肌肉强直和(或)痉挛。排除病例:①可疑病例经调查后不符合确诊病例诊断标准;和②有(非NT的)明确诊断。⑵疑似病例报告按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向当地疾控机构报告;同时按要求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⑶疑似病例调查调查目的:①确诊或排除病例
6、;②确定病例发生原因;③制定预防措施。调查时间:接报告后7天内(越早越好)。调查人员:县级CDC专业人员;可委托经过合格培训的乡级卫生人员按要求填写《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调查表》⒉主动监测和“零”病例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乡级卫生人员,每10天对辖区医疗单位和社区进行一次主动搜索,检查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情况,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调查和报告。在主动搜索后仍未发现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时,才进行“零”病例报告。⒊疫情处理报告1例新生儿破伤风确诊病例,即提示周围可能存在更多的新生儿破伤风病
7、例。应组织采取以下措施:1、通过查看医院记录、访问村民、逐户搜索等方式进行病例主动搜索。2、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活动,如对育龄期妇女开展破伤风类毒素接种、培训接生员、对群众进行健康教育等。4.报表工作县级CDC每月6日前将《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调查表》、主动监测报表输入计算机。填表注意完整㈢、破伤风类毒素接种高危县必要时对育龄妇女进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高危县:NT发病率>1/1000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