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3年高考总复习物理高考热点集训(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热点集训(五)功和功率理论指导1.功和功率问题是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功和功率的掌握是学习功和能以及机械能守恒的基础.该知识点命题形式全面,试题背景常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相联系,重在考查功率的求解、功的正负含义、摩擦力做功、变力做功的求解以及机车启动问题.2.功的计算要分清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恒力作功可用W=F·scosα,变力做功可用动能定理ΔEk=W总.3.在计算功率时,首先要判定所求功率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用P=Fvcosα求解时,若v为瞬时速度,P就是瞬时功率,若v为平均速度,P就是平均功率.实战演练1.如
2、图5-1所示,汽车在拱形桥上由A匀速运动到B,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5-1A.牵引力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等B.牵引力和重力做的总功大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C.合外力对汽车不做功D.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恒定不变解析:选C.牵引力和重力做的总功与摩擦力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A、B错误;因汽车做匀速率运动,动能增量为零,故合外力对汽车不做功,C正确;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等于重力与重力方向的分速度的乘积,瞬时功率会变化,故D错误.2.(2012·广东高三六校联考)“广州塔”上安装了一种全自动升降机模型,用电动机通过钢丝绳拉着升降机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已知升降机的质量为m,当
3、升降机的速度为v1时,电动机的有用功率达到最大值P,以后电动机保持该功率不变,直到升降机以最大速度v2匀速上升为止,假设整个过程中忽略摩擦阻力及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有关此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钢丝绳的拉力对升降机所做的功等于升降机克服重力所做的功D.升降机速度由v1增大至v2的过程中,钢丝绳的拉力不断减小3.一质量为1kg的质点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起,第1秒内受到2N的水平外力作用,第2秒内受到同方向的1N的外力作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解析:选AD.第1s内加速度a=2m/s2,位移s1=1m,1s末速度v1=2m/s,第2秒内加速度
4、a=1m/s2,位移s2=2.5m,2s末速度v2=3m/s,0~2s内外力做功4.5J,平均功率是2.25W,A项正确;第2秒内外力做功是2.5J,B项错;1s末外力功率是4W,2s末外力功率是3W,C项错;第1秒内与第2秒内质点动能增加量之比等于外力做功之比为2∶2.5=4∶5,D项正确.机械能守恒与动能定理理论指导1.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条件(1)对单个物体,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2)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系统跟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如没有内能产生),则系统的机械能守恒.2.机械能守恒
5、定律与动能定理的异同点(1)思想方法相同.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动能定理都是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状态的变化,表达这两个规律的方程都是标量式.(2)适用条件不同.机械能守恒定律适用于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形;而动能定理则没有条件限制,它不但允许重力和弹力做功,还允许其他力做功.(3)分析思路不同.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只分析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的动能和势能;而用动能定理解题,不但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初、末状态的动能,还要分析所有外力(及内力)所做的功,并求出这些外力(及内力)所做的总功.(4)书写方式不同.在解题的书写表达上,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等号
6、两边都是动能与势能的和;而用动能定理解题时,等号左边一定是外力(及内力)的总功,右边则是动能的变化.实战演练4.如图5-2所示,用轻弹簧相连的物块A和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物块A紧靠竖直墙壁,一颗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物块B后留在其中,由子弹、弹簧和A、B所组成的系统在下列依次进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A.子弹射入物块B的过程B.物块B带着子弹向左运动,直到弹簧压缩量最大的过程图5-2C.弹簧推着带子弹的物块B向右运动,直到弹簧恢复原长的过程D.带着子弹的物块B因惯性继续向右运动,直到弹簧伸长量达最大的过程解析:选BCD.子弹射入物块B的过程中,子弹和物块
7、B组成的系统,由于要克服子弹与物块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所以机械能不守恒.在子弹与物块B获得了共同速度后一起向左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对于A、B、弹簧和子弹组成的系统,由于墙壁给A一个推力作用,系统的外力之和不为零,但这一过程中墙壁弹力不做功,只有系统内的弹力做功,动能和弹性势能发生转化,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一情形持续到弹簧恢复原长为止.当弹簧恢复原长后,整个系统将向右运动,墙壁不再有力作用在A上,这时物块的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故系统的机械能守恒.5.如图5-3所示,跳水运动员最后踏板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下述模型:运动员从高处落到处于自然
8、状态的跳板(A位置)上,随跳板一同向下运动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