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

ID:19628997

大小:862.9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0-0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_第1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_第2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_第3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_第4页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1)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是一种以儿童及青少年发病为主的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第13染色体铜转运P型ATP酶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主要表现为肝、脑组织中有过量铜沉积。临床特点为肝硬化,大脑基底节软化和变性,角膜色素环,伴有血浆铜蓝蛋白缺少和氨基酸尿症。食物内铜(2-5mg)十二指肠吸收50%与肝内低分子铜结合蛋白结合贮存或排泄贮存肾排泄与铜蓝蛋白结合释放入血液成为各种金属酶的辅基调节铜在体内的转运作为抗氧化剂清除过氧化集团调节生物胺水平经过胆汁排泄粪铜正常人的铜代谢WD的铜代谢胆汁排铜明显减少肝脏合成铜蓝蛋白有缺陷

2、血清铜减少,尿铜排泄增多基本缺陷组织内铜沉积过多,特别是肝、脑遗传和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的基因为ATP7B基因,位于第13染色体长臂14.3部位。铜转运P型ATP酶(WilsonATP酶)点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缺失和拼接突变促进肝细胞内铜的移动将铜转运至毛细胆管内排泄使铜的吸收和排泄平衡铜蓝蛋白其编码基因位于3q23-q25。每一分子中含有6-7个铜原子。是一种氧化酶,可使二价铁氧化为三价铁,促进转铁蛋白合成,可催化肾上腺素,5-HT和多巴胺的氧化反应。血浆中90%-95%的铜与其结合。是铜在血液和组织转运的主要形式,与铜的排泄无关。遗传和基因食物内铜十二指肠吸收50%与肝内低分

3、子铜结合蛋白结合贮存或排泄贮存肾排泄与铜蓝蛋白结合释放入血液成为各种金属酶的辅基调节铜在体内的转运作为抗氧化剂清除过氧化集团调节生物胺水平经过胆汁排泄粪铜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肝脏表现肝细胞呈气球样,有多个细胞核。伴中毒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增大,毛细胆管周围脂褐素增加。部分患者类似急性酒精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更多见的是无明显的炎症和坏死,缓慢进展为大结节性或混合性肝硬化。暴发性肝衰竭:大块性肝坏死,进行性黄疸,腹水,肝衰竭。主要见于儿童青年。活动性慢性肝炎:见于10-30岁患者,黄疸,转氨酶升高,高r球蛋白血症。神经系统症状多在2-5年后出现。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起病隐匿,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门

4、脉高压。肝脏表现实验室检查铜蓝蛋白尿铜、血铜肝铜反射性核素铜掺入实验青霉胺实验CT肝穿基因检测Exon124)AGA-AAA,Arg952Lys(异常,A/A纯合)Exon161)GTC-GCC,Val1140Ala(异常,C/C纯合)exon1811)3903+6C>T,Splice(异常,T/T纯合)治疗排铜抑制铜吸收肝移植对症低铜饮食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出现神经症状提示预后不佳,急性神经型和基底节囊性病变不能逆转。仅表现慢性肝炎的患者预后较好。预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