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

ID:19388925

大小:1.24 MB

页数:87页

时间:2018-10-01

上传者:U-5097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_第1页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_第2页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_第3页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_第4页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总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传染病学王勤英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8/6/20211传染病学 总论8/6/20212传染病学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8/6/20213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8/6/20214传染病学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8/6/20215传染病学 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的过程。一、感染的概念8/6/20216传染病学 二、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8/6/20217传染病学 ㈠病原体被清除㈡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㈢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㈣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㈤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8/6/20218传染病学 (一)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人人体后,可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也可以由特异性被动免疫(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所中和,或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所清除。8/6/20219传染病学 (二)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浸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感染后,大多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健康携带者。8/6/202110传染病学 (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感染后,病原体清除,感染者获得巩固免疫。小部分则转变为恢复期携带者。8/6/202111传染病学 (四)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按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按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以三个月为界——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为重要的传染源。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病原携带者。8/6/202112传染病学 (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点。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个传染病中都存在。8/6/202113传染病学 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别。而且,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8/6/202114传染病学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8/6/202115传染病学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侵袭力(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8/6/202116传染病学 (一)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有些细菌需要先粘附于肠粘膜表面才能定植下来生产肠毒素或引起感染。有些细菌的表面成分有抑制吞噬作用的能力而促进病原体的扩散。8/6/202117传染病学 (二)毒力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毒素包括外毒素与内毒素。外毒素通过与靶器官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而起作用。内毒素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其他毒力因子有: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等。8/6/202118传染病学 (三)数量在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但在不同传染病中,则能引起疾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很大,如在伤寒为10万个菌体,志贺菌仅为10个。8/6/202119传染病学 (四)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一般来说,在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环境下,可使病原体的致病力减弱,如卡介苗;在宿主之间反复传播可使致病力增强,如肺鼠疫。8/6/202120传染病学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8/6/202121传染病学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1.天然屏障2.吞噬作用3.体液因子8/6/202122传染病学 (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来介导。8/6/202123传染病学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8/6/202124传染病学 (一)发热发热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特有。外源性致热原(病原体及其产物等)进入体内,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B淋巴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如IL-1、IL-6、TNF、干扰素等。内源性致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使之释放前列腺素E2。后者把恒温点调高,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8/6/202125传染病学 (二)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它出现于感染发生后几小时至几天,也可见于某些慢性疾病。主要的改变有:1.蛋白代谢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8/6/202126传染病学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8/6/202127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流行过程本身又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8/6/202128传染病学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二)传播途径(一)传染源(三)人群易感性8/6/202129传染病学 (一)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己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下列4个方面。8/6/202130传染病学 1.患者2.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8/6/202131传染病学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由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所组成,从最简单的一个因素到包括许多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都可发生。8/6/202132传染病学 1.空气、飞沫、尘埃2.水、食物、苍蝇3.手、用具、玩具4.吸血节肢动物5.血液、体液、血制品6.土壤8/6/202133传染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8/6/202134传染病学 (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8/6/202135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8/6/202136传染病学 一、基本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一)有病原体(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四)有感染后免疫8/6/202137传染病学 (一)有病原体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8/6/202138传染病学 (二)有传染性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8/6/202139传染病学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散发性发病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为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8/6/202140传染病学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为爆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8/6/202141传染病学 (四)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感染后免疫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8/6/202142传染病学 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1.潜伏期2.前驱期3.症状明显期4.恢复期5.复发与再燃6.后遗症8/6/202143传染病学 1.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每一个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范围(最短、最长),并呈常态分布,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8/6/202144传染病学 2.前驱期(prodromal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在前驱期中的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如头痛、发热、疲乏、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持续1~3日。8/6/202145传染病学 3.症状明显期(periodofapparentmanifestation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在某些传染病中,大部分患者随即转入恢复期,临床上称为顿挫型,仅少部分转入症状明显期。某些传染病患者则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都获得充分表达,如具有特征性的皮疹,肝、脾肿大和脑膜刺激征,黄疽等。8/6/202146传染病学 4.恢复期(convalescentperiod)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病原体还未完全清除,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食欲和体力均逐渐恢复,血清中的抗体效价亦逐渐上升至最高水平。8/6/202147传染病学 5.复发(relapse)与再燃(recrudescence)有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观,称为复发。见于伤寒、疟疾、菌痢等病。有些患者在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8/6/202148传染病学 6.后遗症(sequela)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等。8/6/202149传染病学 (二)常见的症状与体征1.发热2.皮疹3.毒血症状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6/202150传染病学 1.发热发热可以由感染也可以由非感染性原因所引起。在感染性发热中,急性传染病占重要地位。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个为3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②极期,③体温下降期。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常见热型有五型,见下表:8/6/202151传染病学 表:临床常见热型及表现热型表现稽留热24小时体温相差不超过1℃。弛张热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间歇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回归热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马鞍热发热数日,退热一日又再发热数日。8/6/202152传染病学 2.皮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发疹包括皮疹(外疹)和粘膜疹(内疹)两大类。疹子的出现时间和先后次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疹子的形态可分为四大类:(1)斑丘疹(2)出血疹(3)疱疹或脓疱疹(4)荨麻疹8/6/202153传染病学 3.毒血症状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关节、骨骼疼痛等。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中毒性脑病、呼吸及外周循环衰竭(感染性休克)等表现;有时还可引起肝、肾损害,表现为肝、肾功能的改变。8/6/202154传染病学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床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8/6/202155传染病学 (三)临床类型根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轻重及临床特征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典型及非典型等。典型相当于中型或普通型,非典型则可轻可重,极轻者可照常工作,又称逍遥型。8/6/202156传染病学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8/6/202157传染病学 正确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先决条件,又是早期隔离患者所必需。传染病的诊断要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一、临床资料二、流行病学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8/6/202158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治疗第六节8/6/202159传染病学 一、治疗原则治疗传染病的目的,不但在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还在于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要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8/6/202160传染病学 二、治疗方法(一)一般及支持疗法(二)病原或特效疗法(三)对症疗法(四)康复疗法(五)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8/6/202161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预防第七节8/6/202162传染病学 传染病的预防也是传染病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掌握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和根据各个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主导环节重点采取适当措施的原则。8/6/202163传染病学 一、管理传染源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9种。8/6/202164传染病学 甲类2种:①鼠疫、②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8/6/202165传染病学 8/6/202166传染病学 8/6/202167传染病学 乙类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要求于发现后12小时内上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8/6/202168传染病学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8/6/202169传染病学 丙类(包括11种)为监测管理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8/6/202170传染病学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8/6/202171传染病学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8/6/202172传染病学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8/6/202173传染病学 对传染病的接触者,应分别按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密切临床观察措施、药物预防或预防接种。要在人群中检出病原携带者,进行治疗、教育、调整工作岗位和随访观察。对动物传染源,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从消毒;如无经济价值者则设法消灭。8/6/202174传染病学 二、切断传播途径对于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通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而其中又以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一般卫生措施为重点。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原体而言。8/6/202175传染病学 8/6/202176传染病学 8/6/202177传染病学 8/6/202178传染病学 8/6/202179传染病学 8/6/202180传染病学 8/6/202181传染病学 8/6/202182传染病学 8/6/202183传染病学 8/6/202184传染病学 三、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营养、锻炼身体等措施可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变力。8/6/202185传染病学 8/6/202186传染病学 再见8/6/202187传染病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