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9374170
大小:12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9-22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5《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3.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每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难点: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导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大家都早就听过,甚至有的同学经常用它来喻指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你知道它是谁的诗句吗?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写出如此满怀豪情的诗句的呢?今天我们就
2、来学习杜甫早期的代表作品一--《望岳》。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1.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离开四川漂泊两湖,在湖南病逝。作品有《杜工部集》。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l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
3、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N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3.文体常识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求对仗。《望岳》阅读赏析(一)朗读诗歌,理解内容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岱宗夫如何()决眦入归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6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造化钟神秀(2)阴阳割昏晓(3)会当凌绝顶(4)浑欲不胜簪(5)荡胸生曾云3.多种形式地朗读。(1)学生自读,初步感受诗歌
4、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3)同位互读,相互点评。(4)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5)欣赏配乐诗朗诵《望岳》。4.《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二一二”或者“二二一”,比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歌大意。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从词义到整首诗的内容,力求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6.指名学生说出对诗歌大意的
5、理解。(二)品味诗歌,感悟意境1.提问:诗题为“望岳”,全诗由这个“望”字统领,全诗句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却时时让人感觉到“望”的存在。(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3)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是哪两句?说说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会当凌绝顶
6、,一览众山小。116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2.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呢?(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三)背诵全诗,掌握名句1.全班齐背这首诗。2.默写其中的颔联和尾联,并同位之间相互说出自己对
7、这两联的赏析。《春望》阅读赏析(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后期创作的作品。(二)学习赏析依照我们上节课《望岳》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诗歌《春望》。(写作背景,诗歌大意,赏析题目、诗句,探究意境……)1.写作背景: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
8、,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2.诗歌大意:首联写望中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残破不堪,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乱草丛生。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透彻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赏心悦目,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