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

ID:18574402

大小:4.97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8-09-19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_第1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_第2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_第3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_第4页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突触和突触传递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突触和突触传递学生:刘健锋导师:邵宝平副教授Email:andyandhope@gmail.com时间:2012.10.15突触是神经冲动传导得以实现的转化装置,突触传递则是神经系统中感觉、自主运动和学习记忆等生理活动的基础。我国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教授对突触的作用有过一段精辟的阐述:即“在整个神经生物学中,突触及其有关的研究可以说是占据中心地位。因为神经系统基本上是信息加工系统,而信息加工要求神经元与神经元对话,这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一、突触狭义的突触指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

2、的功能接触点。后来,随着突触形态学证据不断增多,其定义发展为: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机能上密切联系与结构上特殊分化的部位,它代表着解剖结构上特化的与生理机能上专一的传递兴奋和抑制的区域,即信息传递的特殊区域。二、突触的概念现代的突触定义:“两神经元之间或与感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以及同一个神经元突起之间结构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二、突触的概念1.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不同分类: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

3、也存在这种突触。化学性突触——借化学递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根据其递质又可分为乙酰胆碱能、多巴胺能、谷氨酸能、GABA能突触等。混合性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面上,可有化学传递和电传递两种结构并存,称为混合性突触(mixedsynapse)。二、突触的分类2.按照神经元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轴—树突触:最常见,可以是轴突与树突干或树突棘相突触,多为不对称型,据认为是兴奋性突触。轴—体突触:可为对称型或不对称型,但以对称型为多。轴—轴突触:多在轴丘处或轴突起始处或轴突末梢部,大多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

4、树—树突触:具有双向极性,即构成突触的两个树突之间可以互相传递冲动。二、突触的分类3.根据突触生理作用分类: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抑制性变化。兴奋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呈现兴奋性(膜的去极化)。二、突触的分类连接子在可兴奋组织中,通过缝隙连接(gapjunction)构成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一)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三、突触结构1.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间隙极窄,约2-4nm左右;突触

5、前、后膜的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进行呈六角形,前后膜上各有一个半通道,每个半通道是由6个连接蛋白构成,突触前后膜上的半通道对接形成通道,通道外径2nm,内径1.5nm。连接子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突触前后膜厚约7.5nm。1.突触前成分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囊泡等组成。突触前膜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印染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环扣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

6、上。(一)化学性突触(Electricalsynapse)三、突触结构2.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度因突触类型不同而异,约20nm。CNS中的突触间隙一般为10-30nm,神经-肌接头的间隙可达5-60nm。突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主要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产生物理性连接,利于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可以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摄取某些物质。突触后膜上含有受体蛋白和离子通道蛋白,还含有一些酶类、线粒体和神经微管等。厚薄不一,一般在此膜的深面有电子

7、致密物质层,以颗粒物质和埋在其中的细丝为特征,此层的厚度直接影响突触后膜的厚度。3.突触后膜五、突触传递是指经典的化学突触传递过程,可简单概括为3部分: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化学物质到达突触后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电-化学-电传递四、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靠近和融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相互作用→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多余递质失

8、活→突触囊泡返回质膜1.突触具体传递过程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约需0.5ms。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而需同时传来一连串兴奋或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同时传来兴奋。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缺氧、CO2增加或酸碱度改变都可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非常敏感,因而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