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基础积累1.注音:贰()于楚夜缒()而出阙()秦以利晋杞()子逢()孙樊於()期拊()心淬()火揕()其胸戮()没血濡()缕忤()视为变徵()之声瞋()目偏袒扼()腕()被八创()卒()起不意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3.解释古今异义词古今意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之遇将军,
2、可谓深矣。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持千金之资币物。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曰。诸郎中执兵。乃引其匕首抵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围。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4.一词多义:以:(1)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2)日以尽矣。(3)皆白衣冠以送之。(4)以次进。(5)以其无礼于晋(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7)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阙秦以利晋兵:(1)不得持尺兵。(2)不及召下兵。(3)秦兵旦暮渡易水。而:(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
3、军之仇者,何如?(3)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图穷而匕首见。(5)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之:(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3)邻之厚,君之薄也。(4)夫晋,何厌之有?(5)顷之未发,太子迟之。顾:(1)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2)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5.重要词语解释: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吾不能早用子越国以鄙远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父母宗
4、族,皆为戮没人不敢与忤视今闻购将军之首厚遗秦王宠臣荆轲遂就车而去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比诸侯之列轲自知事不就6.文学常识:(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这部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2)《荆轲刺秦王》选自《》,这是一部()史书,是()时期()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其中的《》。一、课文内容阅读理解: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那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王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君之薄也。”从事理上说,秦、郑相隔遥远,
5、晋、郑是近邻。故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从事理上说,说明保存郑国,只对秦国有好处。以利益引诱秦。(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唯君图之。”从事实上说,先说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贪得无厌,晋灭郑之后,必然要侵犯秦国。(4)“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2.阅读下面评论秦穆公退兵的一段文字,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想。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
6、,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
7、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去谋取那种利益了!3.默写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
8、,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4.《荆轲刺秦王》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2)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