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

ID:18513283

大小:4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18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_第1页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_第2页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_第3页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_第4页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的思考为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公开颁布,在我国兴起了又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构架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作了大变革。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必须从自己面临的现实情景和客观条件出发,充分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精神,对课程改革表现出更多的“专业关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对个人的教学理念、角色地位、教学习惯、行为方式、教学策略等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全面提高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标准。2006届的高三,是过渡

2、教材的最后一届参加高考,高三历史教学在传统教材的“夕阳的余辉”中多多少少会受到新课程理念“朝阳”的冲击。高考命题中也会多多少少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因此,受新课标冲击下的2006届的高三历史教学方式的策略必须转变。是将传统教育模式的理念继承并发扬光大呢?还是彻底抛弃传统教育模式的理念,洗心革面,全面应用新课标的理念呢?还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适当渗透新课标的理念?关键掌握一个“度”。那么,2006届的高三历史教学到底怎样教呢?一、夯实基础,落实考点,高考备考的主导思想不能变。纵观近三年的高考题,都以“稳”字为要,稳中求小变,变中求大稳。故夯实基础,落实考点,是高考备考的“万金油”和取胜的“

3、法宝”。“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考能力的题都是建立在课本基础知识之上的,其实就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归纳、概括、延伸、变异而已。离开课本、离开基础知识,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结合考纲和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规律,回归课本,把课本搞熟搞透:从引言到课后练习、思考题;从正文到小字;从图、表、文字史料到课本注释,都必须落实“消化”、反复训练和强化。“得基础者得天下,重课本者赢高考。”这是所有高三老师的共识。二、与时俱进,理念更新,新课标的理念渗透不能少。新教改的实践、新课标的实施,已成“浩浩荡荡”之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哪怕2006届最后一届过渡教材的高考,新课标理念的

4、“春风”必渡“玉门关”。故教师须做到:首先,教学理念必须转变,教师基本要实现三个观念即:教材观、教育观、评价观的转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师生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等教学理念成为大多数老师的共识。在整个课改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能否很好地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在改革的实践中,面对新旧观念的冲撞,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观念,自觉的将改革的目标和自己的教育理想结合起来。其次,教学方法的改变。对教材的处理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网上查询资料、联系实际生活以问题驱动教学、将学生本身作为课程

5、资源、师生角色互换等等。再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创新,敢于提问,课堂更加活跃,教材更有生成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三、实践与创新,是高考能力体现和新课标的主旋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为最基本的课程理念,为新世纪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宏观的规范,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必然引起广大历史教师对传统历史教学方法的反思,形成新的教学观念。历史新课标的精髓,在于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因而民主、开放、探究性的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

6、践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适合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起来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下的历史创新教育,须注意:第一、设适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与学的新方式,它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教学环境是宽舒的、和谐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是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的导向是探究的、求异的。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心理是轻松的、愉悦的,其意识和思维也必然是开放、活跃和多向的,学生敢于和能够突破教材和教师的束缚,也敢于和能够用发散思维去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如在学习

7、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时,可创设条件,让学生开展诸如《长城的修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三国分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乱世”对文化的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吗?》、《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利与弊》、《文天祥抗元符合中国历史进步的潮流吗?》、《王安石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辩论会。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在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下,进行讨论、探究,进行观点的正面交锋,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目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