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388486
大小:733.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09-17
《欧姆定律典型例题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典例精析 例1 一根电阻丝,将其对折后,它的电阻是多大? 解 不考虑温度的影响,对折后,长度为原来的,横截面积为原来的2倍,材料不变. 电阻R′===为原来的 答案 电阻是原来的 例2 (西安市中考试题)关于公式R=的物理意义,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和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B.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 C.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之比(精析)考查一个电阻的大小是否随电压和电流大小而变化
2、. 精析 公式R=可用来测量和计算电阻大小,但是导体的电阻并不是由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大小决定的. 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为原来的几倍,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到同样的倍数,而比值是一个定值.只是由电压和电流比值决定的量. 当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为零时,这个电阻也不为零.因此,不能说“电阻和电压成正比,和电流成反比”. 答案 D 例3 (西安市中考试题)若导体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它的电流强度是0.1A,则该导体的电阻大小为________Ω;若该导体两端电压为3V,则通过它的电流强度为___
3、_____A;若两端电压为零,则该导体的电阻为________Ω. 精析 考查电阻的计算及电阻是否随电压大小而变化. 解 当U1=6V I1=0.1A时 电阻R===60Ω 当U2=3V R不变R=60Ω18 电流 I2===0.05A 当U3=0时,R仍不变,R=60Ω 答案 60Ω,0.05A,60Ω 例4 (辽宁省中考试题)王明同学在修理电子玩具时,需要用一个75Ω的电阻,现手边有阻值为300Ω、100Ω、40Ω、35Ω及15Ω的电阻各一个,他可以选择其中________Ω和______
4、__Ω两个电阻________联来获得;还可以选择其中________Ω和________Ω的两个电阻________联来获得. 精析 考查是否能熟练计算串、并联电阻. 第(1)种选择:很容易看出:40Ω+35Ω=75Ω 第(2)种选择:设总电阻为75Ω,其中一个分电阻为300Ω,利用=+求出R2=100Ω.可知=+ 答案 45Ω和35Ω串联可得75电阻;300和100 电阻并联,也可得75Ω电阻. 例5 电阻R1和R2串联后接入电路,如果它们两端总电流是16V,R1两端的电压是12V,R2的电阻是
5、10Ω,求R1的阻. 精析 考查串联电路的电乙、电压特点,并进行计算。 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同时也标出未知量的符号.见图2—2—1.图2—2—1 已知:U=16V,U1=12V,R2=10Ω 求:R1 解法1 R1、R2串联,因为R1=,所以需要先求出电路中的电流. ∵ I1=I2可先求出I2 U2=U-U1=16V-12V=4V18 I2===0.4A I1=I2=0.4A R1===30Ω. 解法2 R1、R2串联:I1=I2 =(电压和电阻成正比) R
6、1=·=×10Ω=30Ω 答案 30Ω 例6 (北京市中考试题)电阻R1、R2并联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通过干路的电流是0.75A,R1的阻值是12Ω,则R2的阻值是________. 精析 考查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的规律及计算. 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符号及已知量的数值.如图2—2—2.图2—2—2 已知:U=6V,I=0.75A,R1=12Ω 求:R2 要求R2,需求得U1和I2. 答案 R2=24Ω 例7 (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2—2—3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
7、S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压表 ( )18图2—2—3 A.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增大 B.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增大 C.V1示数减小,V2的示数减小 D.V1示数增大,V2的示数减小 精析 分析电路中电压的变化,还是考查对公式U=IR的理解.在串联电路中,由于R的变化,引起I的变化,从而引起某个电阻两端电压的变化. 分析 从图中看:R1和R2串联,V1测的是R1两端电压U1,V2测的是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2,画出便于分析的图2—2—4.图2—2—4 进一步分析可知,滑片P
8、向右移动,变阻器电阻增大,根据I=,总电压不变,总电阻变大,电流I减小.致使U1的变化:U1=IR1,其中R1不变,I减小,U1减小. U2的变化:U2=U-U1,U不变,U1减小,U2增大. 提示 如果用公式U2=IR2分析U2的变化不易得到结论,因为I减小,R2增大,两者的乘积如何变化是个未知数.所以采用先分析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再分析变化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的方法更好. 答案 B例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