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8082217
大小:111.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9-13
《火针加拔罐(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火针加拔罐(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1、疾病概况;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多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密集成群的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常伴剧烈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肿痛,易发生后遗神经痛,一般很少见到双侧发病,亦少有复发(复发率为0.2%)。本病根据病情表现可以分为:无疹性、顿挫性、大疱性、出血性、坏疽性、泛发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既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器官移植、艾滋病、大手术之后,也可引起如面瘫、三叉神经痛、内脏带状疱疹等疾病,甚可导致失明、耳聋
2、、死亡等严重临床事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指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以上者。临床证实,老年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提示,带状疱疹的发病呈散发,年患病率为10~20%,其好发部位及所占发病总数的比例大致为头面部15%,颈项部12%,胸背部55%,腰腹部14%,骶尾部3%,全身性1%;带状疱疹发病可见于各年龄阶段,患者的年龄与发病率、疼痛程度及潜伏期成正比,其中70%的患病者年龄超过50岁,60岁以上者占发病人群的比率超过30%,而年龄愈小发病率愈低。带状疱疹患
3、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约为20%。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迁移并潜伏在脊神经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由于人体内抗体不能消除潜伏在神经根节内的水痘病毒,故平时不出现临床症状。而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潜伏的病毒再次活动繁殖,沿相应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引起复发感染,则产生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皮肤性和嗜神经性,因此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毒主要侵犯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疼痛程度与皮肤表现无明显关联。临床研究还证实,带状疱疹属于自限性疾病,其自然病程约为2-3周,平
4、均为16-17天。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观察研究有千余年历史,对其病因病机已形成了明确和较为统一的认识,当前业界普遍采用的是《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中规定的“蛇串疮”疾病与证候诊断标准,其证候分类包括;①肝经郁热、②脾虚湿蕴、③气滞血瘀等三种类型。中西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均将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作为基本原则,西医药以抗病毒、免疫增强、止痛以及对症治疗为主要手段,具体采用了如无环鸟苷、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双氯芬酸钠等药物治疗;中医药依据辨证结果分别以疏肝清热、健脾利湿、理气活血为主要治
5、疗原则,采用中药汤剂内服、外敷或针刺、艾灸、拔罐等非药物治疗,具有迅速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等优点,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已通过现有大量临床文献报道得到证实。2、疗法介绍火针加拔罐治疗急性带状疱疹技术(火针赞刺法)是汇集了火针疗法、刺血疗法、火罐疗法与赞刺针法等传统针灸方法的优势特色,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对皮肤疾病急性带状疱疹的治疗而提炼形成的一种综合方法,本法以火针、火罐作为主要器械,结合了火针烧针法、火针刺法、赞刺针法与拔火罐法的操作手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灼刺皮损局部,凭借火针针身粗大以及赞
6、刺针法的多针浅刺,能够造成疱疹皮损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局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基础性研究证实,本疗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可以有效地杀灭疱疹局部病毒,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炎症和神经损害,从而缓解剧痛症状,良好地发挥针灸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加速受损神经组织的修复,使疾病得以迅速康复。本课题组应用火针赞刺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以疱疹与疼痛完全消除作为痊愈标准,采用火针赞刺疗法治疗9天内的痊愈率高达90.9%;同时对照组口
7、服伐昔洛韦治疗第9天的痊愈率为38.9%,此结果与伐昔洛韦新药临床评价的疗效结果一致(文献中报道口服伐昔洛韦第9天的痊愈率为33.3%-38%),证明本疗法用治急性带状疱疹具有较佳疗效。3、应用推广前景火针疗法和拔罐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在各地均有广泛应用,临床医师应用火针治疗带状疱疹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只是在临床操作方法以及采用器具的标准规范等方面有待统一和提高。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完成了火针加拔罐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该法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具有疗效好(治愈率高)、起效快、疗程短、后遗疼痛发生率低、安全性
8、好,花费相对少,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高等特点,而同时研究整理形成了技术操作规范,解决了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与推广前景。二、疾病诊断标准1、西医标准参照《现代皮肤病学》(杨国亮等主编.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7)和《诊疗常规》(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