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911978
大小:282.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8-09-09
《2008——2010高考诗歌鉴赏手法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章法结构之起承转合1章法结构之线索贯穿4章法结构之前后照应5表达方式之描写8表达方式之抒情12修辞之比喻17修辞之拟人19修辞之借代20修辞之对比22修辞之夸张24修辞之对偶25修辞之反问27修辞之用典化用28表现手法之衬托29表现手法之虚实32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34表现手法之象征35表现手法之想象与联想37章法结构之起承转合律诗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与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它讲究诗歌的格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律诗是一种讲究格律的诗,包括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必须借助于或屈从于律诗这种格律的需要。所以了解律诗的基本格律——起承转合的体例,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而鉴赏律诗
2、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一.首先介绍一下有关“起承转合”的基本知识。 律诗开头的两句,称为首联,这是作者由题目进入到正文的入手处,因此也称起联。律诗的三四句称为颔联,颔联为承,即承接起联,因为起句往往是直接点题,有点突兀,所以承联则语气放缓,对起联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五六句称为颈联,表现在章法结构上,颈联为转,即在承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并为尾联蓄势。尾联是全诗的收结处,往往起一个总结的作用,因此也称“合”,这就是律诗的起承转合。如果我们把一首律诗比作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起联变相当于提出问题,承联和转联就相当于分析问题,尾联就相当于解决问题。因此整首律诗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总分
3、总”的结构。 但具体到每一首律诗中,情况又有所不同,大体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起—承转—合”式,即“总分总”式。第二种是“起承—转合”式,即“分总”或“总分”并列式。第三种是“起—承转合”式,即“总分”式。二.从起承转合中读出诗歌的思想情感。 以上我们介绍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体例及几种具体表现形式,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律诗情感的直接外现往往表现在首联与尾联,因为这两联正好对应起联与结联,律诗从体例上的要求就是在此点题。所以读懂律诗的思想感情,不可放过了这两处。【2007年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
4、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2007年宁夏卷答案】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作者写琴棋二
5、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分析:解答这两个题目,关键就是读懂这首律诗的起承转合。这首律诗的总体结构呈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第一种结构。这种结构从形式上来说,首联起句点题,颔联承接起联,即对起联进行语意的补充。所以第1题的答案就可以从此入手。第2题考查诗的情感,而在这种结构处理方式的诗中,表现作者情怀的地方往往会在首联起处和尾联结处点明。所以我们就可
6、以从首联和尾联处入手去理解作者的情感。三.起承转合与诗歌的诗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有全诗之眼与句中之眼之分。全诗之眼是全诗精神的凝聚处,一句之眼是一句诗精神的凝聚处。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决定了全诗的情感处往往都在首联起处和尾联结处,因此全诗之眼也往往在起与结处。既然首尾两联一般是属于表意部分,那么这两联就不能最好地体现出作者写诗的功力,因此中间两联就成了诗人最用力之处,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这两联必须对仗,从炼字上来说,这两联也往往是句中之眼处。所以说律诗这种起承转合的体例特点除了便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之外,也往往是理解诗歌诗眼的重要入手处。 先看全诗之眼。 清代仇兆鳌在《杜
7、诗详注》里把全诗之眼归结为或在首联、或在结尾、或首尾俱用三种不同的情形。下面我们就来结全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分析不同位置的诗眼有什么不同的作用。1.用于首联。首联是起联,起联往往是点题处,因此如果诗眼位于起联,往往会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2.用于尾联。尾联是全诗的合联,是道破全诗情感的地方。因此位于此处的诗眼往往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3.首尾俱用这种格式我们不再举例说明。 再看句中之眼。律诗起承转合的体例特点决定了句中之眼大都位于律诗的承联与转联,而五七言律诗语意的特点又决定了五言律诗的句中之眼往往在第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