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园算术教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幼儿园算术教学方法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是大班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前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目标除了让幼儿了解数于数之间互补、互换和等量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通过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的初步发展,那么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幼儿期的思维发展趋势:进行成功的算术教学呢? 一、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幼儿趣味游戏性的培养 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一直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如果把理性的数学知识结合到游戏中,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新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活动中,各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学习10以内数
2、的加减时也可以尝试体育游戏、走迷宫等形式,来引发幼儿对10以内数的加减的兴趣。例如:设计一个体育游戏《地球计算》。教学一开始,先向幼儿介绍游戏的玩法:用空易拉罐当作被击的立柱,将立柱按地滚球的游戏的方法摆放,立柱的数量按需要而定(10以内)。在立柱的前方定一个起点,游戏开始,滚球人用一个小皮球,将皮球从起点处向立柱滚过去,无论击倒或未击倒立柱,都要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了,就用立柱总数与未击倒的立柱数进行减法运算;若击倒立柱,就用立柱总数与零进行减法运算。算题的方法有:(1)口编应用题计算。如:原来有7个立柱,击倒了3个,还剩几个立柱?(2)从算式卡中找出相应的算式的7-3=?并说出该算
3、式的得数。(3)幼儿自己写出相应的算式与得数。 二、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操作探索能力 知识来源于实践,人的知识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所以,培养幼儿操作探索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操作探索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活动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步建立分化的和和解的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要比探索所得结果更为重要。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建构概念和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例如
4、,利用实物塑料雪花片、小石子、蚕豆、钮扣等,让幼儿分分合合,加加减减,从操作中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从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让幼儿从操作中理解加减法的交换律的概念,既能培养幼儿主动操作探索的能力,也培养他们的机构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2、注重指导方法激发幼儿主动探索 皮亚杰说过:“数学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即儿童学写数学最初是通过操作物体来完成的。幼儿只有通过经常动手操作材料,在摆弄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才能积累较多丰富的反映数量关系的理性认识。也可以这样说,操作材料是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在操作的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丰富,蕴含多
5、种教育价值的材料。同时材料的提供方面还要特别组中充足、品种多样、层次不同、选择性强、符合目标、易于操作等问题。通过丰富的材料引起幼儿操作的兴趣,从而产生问题,引发探索的欲望。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前,要求要交待清楚;(2)操作中,注意巡回观察个别指导;(3)操作后,注意正确评价,保留操作结果。 三、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注重方法的启发求异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引发幼儿的兴趣,给予正确的概念外,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善于改变思维方面的习惯和能力,用一题多解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同中求异”、“一中求同”。 1、要注意引导幼儿发现规律,学习类推 数学知识有严
6、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它的概念、法规、定律等非常严谨,有规律,彼此紧密联系,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例如,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加法交换律、数组中的互换关系,互补关系,数的守恒、量的守恒等各种守恒关系。教师不必把这些知识直接灌输到幼儿的头脑中,而要引导幼儿对这些数量关系、空间的关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类推知识的迁移。如学习加法交换规律时出示题:3+2=5和2+3=5,指导幼儿观察算式中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为什么不同,使幼儿从观察中领悟数学的规律。幼儿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训练和强化。 2、要注意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创
7、新能力 发散性思维强调从不同方向,不同角色考虑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至关重要。在数学教育中不能满足于幼儿只有一种回答,要运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求新、求异。如:“用多种方法改错题”的讨论,我出示了一道错题:“4+2=8”,要求幼儿进行改错,条件只能改变题中一个数字,马上就有许多幼儿表示这道题答案应该为乘,这种回答又表示不满足于这种得回答,并启发幼儿曰:“看看还有没有别的改错方法”?促进幼儿多解的发散性思维,经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