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7481027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9-02
《孕激素对子宫平滑肌瘤生长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孕激素对子宫平滑肌瘤生长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对子宫平滑肌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对113例子宫平滑肌瘤标本的组织切片进行分析,观察每100个高倍视野中核分裂相数与增生期和分泌期以及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发现孕激素水平最高的分泌晚期核分裂相数(3.8/100HP)明显高于增生期(2.1/100HP,P<0.01),分泌期核分裂相数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长(P<0.01)。结论:孕激素是子宫平滑肌瘤的促生长因素之一。【关键词】子宫肌瘤;核分裂;孕激素;分泌期;增生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良性肿瘤,也是人体最常见的肿瘤。这种良性肿瘤产生明显的临
2、床症状而影响健康,成为全子宫切除最多的原因。近年来由于子宫内分泌功能及作用研究的深入,如何抑制平滑肌瘤生长、保全子宫机能的意义愈加重要。我们通过对月经周期中增生期及分泌期的子宫平滑肌瘤的组织学观察,探讨研究孕激素对肌瘤生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我院113例子宫平滑肌瘤全子宫切除标本。患者年龄34岁~56岁,平均年龄42.6岁,术后良好。子宫内膜分期按月经周期分为增生期(54例)和分泌期(59例);分泌期又分为分泌早期18例,中期20例,晚期21例,全部病例均为典型子宫平滑肌瘤,不包括上皮样平滑肌瘤、奇异型平滑肌瘤
3、等特殊类型肌瘤。 1.2方法所有切片标本按常规HE染色,以高倍镜连续观察100个视野为一组,计录核分裂相数,并按照核分裂相数最多计算,如果是多发性肌瘤时也全面观察所有切片。根据内膜组织学分期,将观察结果分为增生期组、分泌期组,再将分泌期分为早、中、晚三组,各组对比最后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将增生期和分泌期的核分裂相数与各年龄组进行对比,研究其相互关系。 2结果 2.1增生期组及分泌期组子宫肌瘤核分裂相数目的关系见表1。 表1增生期与分泌期肌瘤核分裂相数(略) 分泌期组核分裂相数明显高于增生期组(P<0.01),在分泌期时肌瘤生长活跃。分泌早、
4、中、晚期核分裂相数逐渐增多,但早期与中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期与晚期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分泌晚期孕激素水平最高,核分裂亦最活跃。 2.2增生期组和分泌期组核分裂数与年龄的关系见表2。 表23分泌期各年龄组肌瘤核分裂数(略) 增生期与年龄两者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分泌期组肌瘤的核分裂相数青年组(<40岁)明显高于老年组(>50岁)(P<0.01),但青年组与50岁以前中年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推测中年组的孕激素尚保持在一定水平,子宫肌瘤的生长仍是活跃的。 3讨论 子宫肌瘤确
5、切病因尚不明了,根据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妊娠期生长迅速,分娩和绝经后肌瘤生长停止甚至萎缩消失,以往认为雌激素水平增高可以剌激肌瘤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孕激素对子宫肌瘤更有促生长作用,如动物实验用雌激素后可以使豚鼠腹腔内发生弥漫性的纤维瘤而不是平滑肌瘤[1],临床观察发现肌瘤随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而变化,卵泡期缩小,黄体期增大,于妊娠期迅速增大,此时孕激素水平显著提高[2]。对我院剖宫产术中剔除的子宫平滑肌瘤(直径0.7cm~4.5cm)切片观察核分裂相亦增多(37/100HP).Brandon等[3]发现肌瘤中孕激素受体(PR)的mRNA及PR含量高于邻近的子宫
6、肌层组织,增殖抗原Ki67在肌瘤组织中也显著升高,支持孕激素是子宫肌瘤的促生长因素。Kauaguchi等[4]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子宫平滑肌瘤细胞和正常的子宫肌层细胞超微结构发现,在单含或未加雌激素的培养基中肌细胞器发育良好,认为雌激素本身对子宫肌层和肌瘤细胞的分化并无特别的影响,可能对维持增殖有作用,而在加入雌孕激素的培养基中,肌细胞增生活跃,有更丰富的致密体及肌丝。因此推测子宫平滑肌细胞通过雌激素增加了胞浆细胞器,而孕激素增加了肌丝。通过对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肌瘤中核分裂相数的对比分析,发现分泌期肌瘤中核分裂相数明显高于增生期,表明孕激素使肌细胞分裂活跃,是促
7、进肌瘤生长的因素。另外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泌期肌瘤的细胞核分裂相逐渐减少,但只有到老年或绝经前期这一变化才是有意义的。推测中年期卵巢孕激素的水平虽然有一定的下降,但对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对肌细胞分化的影响还相当大。因此临床上发现子宫肌瘤并行全子宫切除的在这一年龄组的比例还是很高的。总之,子宫肌瘤的病因和其发生发展的抑制及促进因素正在继续探讨研究中,孕激素促肌瘤生长作用的观点在本观察中已得到证明,相信对临床应用抗孕激素的非手术治疗有更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 [1]陈忠年,杜心谷,刘伯宁.妇产科病理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40.
8、 [2]中山医科大学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