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本雅明-媒介研究经典读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情景化的本雅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派迪.斯坎内尔,《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卡茨等编;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P76一、瓦尔特.本雅明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写于1936年。《作为生产者的作者》、《讲故事的人》等。他死于1940年银弹自杀,害怕落入纳粹之手。1、写作缘由:参与彼时艺术在“大众文化”新环境下的地位与功能问题的讨论。2、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与政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消费资本主义快速诞生于西方世界,电子传播方式(电话和广播)和“大众”娱乐(电影和唱片业)广泛渗入社会。彼时,欧洲知识分子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共识是:坚持艺术一定是“难于理解
2、”,超越大众接受能力,并强调大众的“低级趣味”会威胁破坏“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当时经济危机(1929年)和政治危机(纳粹)的后果导致文化的政治化:艺术能不能、该不该直接卷入现代生活与社会事务中?欧洲和美国同样在讨论艺术和艺术家的政治使命问题。在美国,知识分子成为罗斯福新政的狂热支持者,他们用电影和照片来记录大萧条产生的社会后果,以及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困难所作出的英雄般努力。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
3、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如苏联诞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类型,其任务就是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在欧洲,3、中心议题:现代条件,艺术的灵韵已然被机械复制与大众化生产破坏。灵韵在拉丁语中意为“微风”,本雅明以此来比喻事物为彰显自身独特性而散发的一种微妙气质。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一方面是宣传自已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与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保持一定距离。本雅明认为在前现代,艺术与宗教、魔法以及仪式联系在一起,存在
4、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呈现并不表达着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和理念,记录着社会在历史与空间中占据的位置。文章《讲故事的人》。在这篇文章中,本雅明提出传统的本真性-特性、活力与灵韵。理性时代创作出的艺术则强调创造力、天赋和美德的新传统。,众化生产破坏了艺术的独特性和距离感。如摄影和电影似的图像无限度增殖。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的距离感消失。灵韵的崩溃导致艺术的民主化。——艺术的总体功能发生颠覆性变化;其基础不再是仪式,而变成了另一种实践——政治。基于视觉的现代复制技术使得艺术的神学(艺术的仪式感与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
5、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宗教性、艺术包孕的永恒美感和愉悦,以及艺术理论家对艺术的膜拜与推崇)消退,大众化复制使得传统的本真性被破坏。4、本雅明在一篇讲稿《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中(演讲于1934年,1937年发表),提出新技术的革命潜力取决于知识分子在生产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知识分子必须与大众紧密团结。本雅明坚信大众
6、中蕴藏着革命性潜质。本雅明提出新型大众传播形式使得消费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具体体现在受众与作者或作品不再是一众膜拜和被膜拜的关系,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作者已经走下神坛,聆听大众声音。本雅明宣称:面对一座电站或一座电缆厂,我们似乎只能惊叹世界的美好……通过近乎完美的时髦拍摄方式,艺术摄影成功地将“一贫如洗”展示为一种愉悦。阿多诺对此批评为“完美的野蛮”。技术上趋于完美的摄像对现实世界大加美化,也就丧失了正视现实残缺的批评视角。二、阿多诺《论音乐的拜物教特性与听觉的退化》。西奥多.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的领袖之一(另外一位为马克斯.霍克海默)。此文是为了对本雅明《机械复制》一文的
7、回locatedintheTomb,DongShenJiabang,deferthenextdayfocusedontheassassination.Linping,Zhejiang,1ofwhichliquorwinemasters(WuzhensaidinformationisCarpenter),whogotAfewbayonets,duetomissedfatal,whennightcame应和本雅明观点的评论。此文写于1938年。1、物化,源自乔治.卢卡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