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6554605
大小:52.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22
《【政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题2013.11.6(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6分)1.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提出基本粒子内部结构的第一个物理模型的坂田昌一先生曾指出,恩格斯和列宁的哲学见解确实鼓励了他,使他敢于同把基本粒子当做物质的原始的观点相抗衡。他同时认为,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对于科学研究也必然是强有力的武器。可见()A.哲学就是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科学家只有认真学习哲学
2、,才能取得辉煌成就D.没有哲学的发展就没有具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2.以前人们遇到大旱,就到龙王庙烧香、祈祷等方法求雨抗旱。现在人们再遇到干旱,就会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进行抗旱。从哲学角度看,说明()A.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B.哲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人民当家作主,精神面貌大为改观3.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即()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4.2012年12月25日,“嫦娥二号”卫
3、星在再拓展试验中首次拍下“战神”小行星光学图像,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对“战神”的近距离探测。“嫦娥二号”成功探测“战神”说明了()①思维决定存在②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③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④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可知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下列选项与漫画《立即表态》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是()A.存在即被感知B.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C.天地合而万物生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6.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活动中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4、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材料表明()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最完美的理论体系A.①④B.②③C.①④D.②④77.2012年10月15日,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英国科学家近日确认距地球约3200光年,位于天鹅座的一颗行星与4颗恒星相伴,这意味着该行星的天空上有“四个太阳”。这是天文界首次发现此类天体系统。上述天象的发现证明
5、了( )①自然界的物质性 ②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③上帝创世说是荒诞的 ④人们可以创造物质运动的规律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8.列宁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指( ) ①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②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④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B.
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10.“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1.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议,播出后不仅台词、故事备受推崇,食材、食单也受到关注。“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互联网热词,说明了()A.人们的立场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B.当代中国人思想活跃、善于想象C.意识的内容只能来自于客观存在D.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2.意识是“客观存
7、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13.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抽象性14.心理学家建议,人们如果想摆脱某些思绪,最好回忆一件久远的事情;想停止某些想法,最好的办法是想想其他事情,尤其是发生在许久之前,或者文化差异大
8、、空间距离远的事。这进一步佐证了( )A.认识基于对过去的回忆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C.认识基于对过去的忘却 D.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15.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